“保险箱”未必存不了“大志向”
1月9日,经过5天的集中培训,哈尔滨448名事业编制环卫工正式上岗。此前招聘共有2954名本科生、29名研究生成功报名。1983年出生的郝文芳坦承,“体制内没有太大竞争风险,一旦录用,等于进了保险箱。” 市场经济大潮下的年轻人对求职满心焦虑,让人感慨唏嘘。编制,或者我们说体制内,伴随着以公考为首的追逐事业单位、国企、垄断企业岗位的大潮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人们眼中,无论是公务员这个“金饭碗”,还是退而求其次的体制内其他“银、铜、铁、铝、锌饭碗”,都要胜于在私企、个体甚至外企就职,这些单位“旱涝保收”,劳动强度和精神压力都不大,有时候还能占些小便宜,由此城管工作人员、掏粪工、环卫工等看似“低端”的职位,作为进入到“体制内”的跳板,同样受到包括硕士在内的高校毕业生的热捧,也就不难理解了。就像有个段子调侃的,“哥掏的不是粪,是编制”。 当前,金融危机仍然凶猛,毕业找工作时,体制内的岗位自然成了救命稻草。利益上的好处是客观原因,完全的理想也是不可能的,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面对现实,在综合考虑自身发展与理想实践之中,做“考碗族”未尝不是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依然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身理想,而非单纯的趋利行为。反过来说,高素质的人才进入体制内对国家的决策及政策执行都是有好处的,总好过一帮不学无术的酒囊饭袋“把持朝政”。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掏编制”所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是以户口为核心的城乡二元化带来的“权利差序格局”亟待改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尚需建立健全。 “考碗族”的队伍壮大反映了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求,对社会公共资源均衡化分配的呼吁,党和政府在正确引导人们的择业观念的同时,更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等提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旨,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马腾) |
关键词:环卫工,事业编制,哈尔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