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也要死在编制里”谁之过?
2012年10月中旬,哈尔滨城管局公开招聘工勤人员。落榜者之一的王洋称“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2013年01月15日《现代快报》)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公务员成为炙手可热的职业。且不论省部级那些“高端”职位,就连掏粪工、环卫工这些“不体面”的工作也成了“抢手货”。大学生争抢掏粪工、研究生竞聘环卫工,这些爆炸性新闻屡屡刺激着公众的神经。而哈尔滨市此次环卫招聘之所以再次引发广泛热议皆因考生王洋的一句“铿锵誓言”:“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 “编制”的“魔力”为何如此之大?竟让天之骄子“以死明志”?“编制”的诱惑为何如此之强?竟让精英才俊“誓死相随”?或许,一个等式可以给出答案:编制=安稳的工作+完善的福利+健全的保障。在人人慨叹“压力山大”的今天,“编制”这个“蚀骨销魂”的“温柔乡”能把学富五车的学子们迷得神魂颠倒、不可自拔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实话,十几年寒窗的学子们哪个不是满腔热血、一身抱负?然而,应试教育让他们和社会脱了节,学难以致用,“书生意气”逐渐退变成“英雄气短”;城乡二元化下权利的落差让他们和福利脱了钩,居难以享权,只能“问苍茫大地”“谁为我心忧”;市场竞争的加剧让他们的自主创业举步维艰,梦难以得圆,“风华正茂”却鲜能“挥斥方遒”。 “80后要与富二代争爱情,与官二代争事业。”这句话形象地展现了“农二代”们的压力。于是,在生活压力和“编制”魅惑的双重作用下,大多数年轻人毫不犹豫地投入“编制”的怀抱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外在因素,可关键所在还是年轻人自身。如今,迈出校门的都是85后、90后,这些“独一代”从小就是家里的“小祖宗”,真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知世间冷暖,不晓人世沧桑,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等恶习悄然形成,而这些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择业观,相比栉风沐雨、辛苦打拼,安全稳定、无风无险、福利优渥的“编制”自然成了首选,专业不对口、大材小用神马的统统“靠边站”。自己给自己套上了择业的枷锁,绑缚了腾飞的翅膀。 忆当年,改革开放初期,年轻人纷纷放弃平稳的公务员工作去商海里弄潮,创造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奠定了“中国梦”的基础。看今朝,年轻人更应当仁不让,跳出“编制”的“牢笼”,以“鹰击长空”的勇气、“百舸争流”的锐气、“谁主沉浮”的豪气托起“中国梦”的未来!(张娜) |
关键词:工勤人员,编制,就业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