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时政经济

“短命建筑”警示政府尽快转身

http://www.hebei.com.cn 2014-04-08 11:56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浙江奉化一幢只有20年历史的居民楼突然倒塌,由此引起的焦虑是,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各地城市化建设提速,大批楼房密集建成,一些城市良莠不齐的建筑进入“质量报复周期”。这种担忧不是没有根据,住建部一位负责人曾透露,我国是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却只能持续25—30年。相较之下,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

  上世纪“80后、90后”楼房建设,执行的是1988年颁布的《民用建筑工程设计质量评定标准(试行)》,其对房屋的寿命没有硬规定,但使用仅20年的居民楼如麻将般倒掉仍属极为不正常。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建筑平均寿命,“80后、90后”楼盘根本不“老”,但却“未老先衰”得令人惊愕。个中原因或许错综复杂,但质量缺陷不容回避,譬如奉化倒塌的楼房钢筋不合格,有业主“住了19年反映了19年问题”。

  就“80后、90后”楼盘,有建筑师提出:应借鉴香港“强制验楼计划”,各地相关部门尽快对所辖城市的老旧楼房进行全面普查和彻查,“楼房安全一分钟都不能等”。对于曾经快餐式建房的历史欠账,强制验楼并消除隐患固然十分必要。但是,我国建筑质量缺陷由来已久,还清了“旧账”难免还会欠下“新债”,未来一段时间内,一些地方政府会不会陷入疲于应对的泥沼?

  2005年7月1日起施行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了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到100年。但即便从此设定了房屋寿命,一些地方的楼盘也频现“楼歪歪”、“墙脆脆”,正是在新的规范标准施行之后,住建部的有关负责人发出了“只能持续25—30年”的感叹。由此可见,建筑质量隐患不只埋藏于砖混结构的“80后、90后”楼盘,如今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也未必就是“楼坚强”。

  究其原因,纵有万千,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管乏力却要占到大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房地产大跃进,地方政府置身其中,通过土地供应促动房地产快速发展,却对优化发展明显失控;其兴奋点在于土地财政和各种税费收入,而非建筑质量和质量监督;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关系密切,让隶属于地方政府的质量监督部门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这种自我定位和利益关系下,不仅让地方政府部门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很难厘清、理顺,还涉及政府职能在房地产市场中的“错位”,更让建筑质量监督流于形式。面对一起又一起的“短命建筑”,地方政府需要尽快转身,将行政职能定位在对开发商、建筑商和监理方的严格监管上,从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严格控制建筑质量。

  当然,在土地财政和形象政绩的强大惯性下,让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站到地产商的“对立面”实施严苛监管,似乎难度不小。但是,国内企业的“短命”,往往使建筑进入“质量报复周期”后只能由政府埋单,而无处去追偿。面对或将疲于应对“质量报复周期”的风险与压力,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除了转身加强质量监督之外,还有其他选择吗?(燕农)

关键词:短命建筑,奉化,居民楼,倒塌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