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最新播报

读懂两成人不信教育改变命运的焦虑

http://www.hebei.com.cn 2013-03-21 10:52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201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公平感调查报告日前发布,调查显示多数公众积极评价近三年来教育公平改善的状况,但仍有26.7%的公众对彻底治理“择校热”缺乏信心,有24.3%的公众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3月20日《燕赵都市报》)

  自从两年前陕西农民韩培印说出那句“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是不是”的大白话,蛰伏民间多时的“读书无用论”再度被摆上台面,引发关注。相比韩培印的个体抱怨,两成人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无疑是以更加实证的方式将这种民间情绪呈现了出来。在一个向来讲究“耕读持家”的国度,一个将“科教强国”列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这样的“民意”无疑值得警惕和反省。

  关于此番调查,笔者注意到两个细节:一是调查的区域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和26个省会城市的成年常住居民。按理说,相比广大偏远地区或农村的学生,此次调查区域内的居民应该是现有教育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北京、上海不用说,省会城市市民上超级中学、进重点大学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地方也是有目共睹的,为什么他们还不满意?

  二是调查显示,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一说比例最少的是乌鲁木齐(17.5%),最多的为北京(37.2%);肯定教育改变命运之说群体最少的是北京(45.2%),最多的是贵阳(64.0%)。这一与我们惯常认知正好相反的结论,究竟是在暗示占尽资源优势的北京人有多矫情,还是因为生活在皇城根脚下的他们,比别的地方人见识过更多的特权和教育不公?

  事实上,公众对于教育现状的不满并非单纯针对教育本身,改变“读书不改变命运”也不能光靠教育部门单兵突进。因为如果公考“萝卜招聘”的情况不改变,即便你条件全部符合,笔试、面试也名列前茅,仍可能被能力、学养远不如己的“官二代”挤下去;如果“学历查三代”的就业歧视风不被纠正,即便你读到博士,也不得不为十年前的失常发挥而埋单;如果现存户籍壁垒不被打破,即便你出自名校、拥有令人艳羡的工作,同样难以在大城市扎根,你的子女还得回原籍吃二茬苦、受二茬罪……如此,何谈教育改变命运?

  在这个意义上,两成人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不仅是在发泄对于现行教育考试体制的不满,背后更隐藏着对当下中国机会不均、社会不公、阶层固化、财富分化等问题的深层次焦虑。要想改变这一切,除了教育领域应更加注重均衡化发展、改革应试体制,更关键的是要疏通利益诉求渠道、实现社会良性流动,让所有人都能够分享改革的成果,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毕竟,我们早已过了“读书跳龙门”的年代,高考也不再是“天下第一考”。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决定了只有启动全方位改革才能真正回应公众的“教育之惑”。尽管人们深知,“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如果没有“再深的水也得趟”的勇气和魄力,那么“中国梦”最终只能是黄粱一场,甚至还会有更多人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

  文/王垚烽

关键词:教育改变命运,择校热,特权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红网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