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一棍子把“宫廷戏”打死
湖北省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教研室教授谭邦和日前在一次讲座中,直言时下流行的宫廷戏就是一堆文化垃圾,为帝王抒豪情的历史小说没有传播精神正能量,不利于推动现代文明建设。(3月20日《长江日报》) 谭邦和教授的“宫廷戏是文化垃圾”一说,得到了一些网友的附和,以“要宫廷戏,不要辫子戏”、“谁把宫廷戏变成文化垃圾”、“宫廷戏的审美疲劳”、“宫廷戏的危害”为题“棒喝”宫廷戏,形成了一边倒的讨伐之势,但是,如果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即使宫廷戏少有体现积极、健康的文化内涵,纵然宫廷戏是文化垃圾,但是也有可回收利用之处。一方面宫廷戏泛滥受到有识之士的鞭笞,另一方面收视率却很好,吸引了不少特定的观众群乐此不疲地欣赏,因此,不要把宫廷戏批得一无是处,也不要一棍子把宫廷戏打死。 宫廷戏的“胡编乱造”也是与时俱进适应观众的结果,更是制片人、编剧和导演充分研究了观众的观看心里做出的前瞻性判断,善于琢磨观众的欣赏口味,更善于把握观众的欣赏需求,于是才出现了众多的宫廷戏,也可以说是观众造就了宫廷戏的繁荣,给荧屏带来了宫廷戏的冲击波。观众喜欢看,制片人和投资方有钱赚,自然就将宫廷戏和市场紧密结合,宫廷戏纷纷而来,既折射了欣赏口味,又满足了赚钱的需求,一拍即合,何乐不为? 其实不少喜欢宫廷戏的观众也知道宫廷戏不是真的历史,但是宁愿相信故事情节是真的,不管是权力上的尔虞我诈,阿谀逢迎,还是爱情上的阴险算计,步步为营,抑或是为了前途和钱财的不择手段,栽桩陷害,虽然发生在深宫,但是和当今的社会形态有着千丝万缕和藕断丝连的联系,承前启后,古为今用,发扬传统,当今的社会文化依然镌刻着远古的宫廷社会和文化生态的烙印,“中国式宫廷”里繁衍的形形色色的“中国式爱情”和“中国式权力争斗”,依然能够在当今找到对应的写照。因此,看的是宫廷戏,联想的是当今的事,而且能够“对号入座”,找到了回应和回响的对象,自然就感觉不是那么遥远和虚无缥缈了,反而有强烈的现实感。 宫廷戏有着特定和忠实的收视群,核心受众多集中于少女、主妇、白领等,她们乐于接受那种或者黑白分明,或者模糊不清,或者善恶交织缠斗的权力和爱情故事,感情很容易被俘虏,并投入其中,将自己假想为其中一员,机关、企业、校园、办公室等等的那些凡人俗世的事情也暗合了后宫的各种明规则、潜规则,不管是积极奋斗、正直善良,还是善解人意、争风吃醋,都有着同构、同感和共振、共鸣的理解感,有时候竟然能够直抵心灵,引起内心翻江倒海的共鸣,而且,她们看勾心斗角的宫廷戏,不是想看好人如何善终,坏人如何被惩治,而是能够通过这样的情节设计,看到每个人身上的善与恶,长与短,因和果,过去和未来,以及环境造就一切,“性格决定命运”所带来的宿命感叹。 其实,宫廷戏最大的败笔在于情节的雷同,不同的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好女春华》中,观众不难看出,其中有《大长今》、《宫心计》、《美人心计》等剧的影子,但是也不乏根据史实加以铺陈的故事。更有细心观众给宫廷戏总结了必有的四个桥段:排在第一位的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桥段——姐妹桥段,姐妹桥段里最最常见的就是姐妹一起进宫,其中之一变坏;宫廷剧骗人眼泪的桥段——爱情桥段;铁定会有的经典桥段——小三桥段;最惯用的害人桥段——巫蛊术桥段。但是这并不妨碍宫廷戏粉丝的欣赏,只要能够一次次的引起共鸣,催人泪下,必备的雷同和桥段就在其次了。 当然,宫廷戏吸引人还有一个普遍的审美需求就是宫廷戏中华丽的场景,艳丽的服饰,幽幽的庭院,古典的园林,众多养眼的帅哥、美女,更有不少自己的偶像,尽管不少雍容华贵的服饰因为缺少考证而不伦不类洋相百出,但是这丝毫不妨碍宫廷戏的场景以及服饰的唯美展现。生活中,人们可能没有能力去购买典雅华丽的服饰,没有能力穿越到宫廷,没有能力实现入住后宫的奢望,但是宫廷戏满足了自己的唯美渴望,一边欣赏陶醉,一边麻醉自我,痛并快乐着。 如果说宫廷戏因为肆意的胡编乱造而污染了荧屏,带来了所谓的文化垃圾的话,那么如果站在影视更远和更高的视角来俯瞰和瞭望,就会发现宫廷戏不尽是文化垃圾,说一句大实话,电影《泰囧》也很三俗,也不是什么有文化内涵的主流东西,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文化垃圾,但是却让很多人赞不绝口,也实现了天价的票房。是不是文化垃圾,并非是条条框框所能够界定,每个心里都有一本明辨丑恶的账和标准,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味给宫廷戏戴上“文化垃圾”的帽子,有文化道德洁癖的嫌疑,也不客观,更不全面。 文/魏青 |
关键词:宫廷戏,文化垃圾,三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