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社会民生

“奇葩招聘”缘何成打不死的“小强”?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徐剑锋 2014-07-21 08:36:1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招聘员工为何要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近日,湖北省宜昌市工商局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其中两个普通综合管理职位,被网友疑为“萝卜招聘”。宜昌市工商局人事部门一工作人员回应称,招聘启事上这两个部门经常搞活动,需要招聘运动人才。(7月20日《现代快报》)

  哈尔滨呼兰区地税局“乒乓球招聘”的余波还未散尽,宜昌工商局又冒出“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招聘闹剧,“奇葩招聘”真是有点儿“疯狂”。人们所关注的,不只是奇葩条件有多么荒诞,而是其背后可能暗藏的权力寻租。

  “奇葩招聘”饱受诟病,无论披上什么马甲,不管“剧情”有多精彩,其本质是利用公共权力满足私利,而且总有个“理直气壮”的“雷人”回答。工商局普通管理职位与体育运动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却以“经常搞活动”为由要招聘学士学位的运动人才。且不说这样的“回应”太过矫情也站不住脚,如此“奇才”又有多少人可以“对号入座”,怎不是典型的“因人设岗”?

  需要指出的是,每一起“奇葩招聘”被聚焦,基本上是依靠网络监督的力量曝光,且循着“慢慢吞吞调查——轻描淡写回应——不痛不痒处理”的轨迹发展。吊诡的是,即便事实十分清晰、证据也很充分,但不光对忽悠公众的“雷人”回答少问责,而且在违规处理上也是能拖则拖、不了了之。毫不客气地说,问责惩戒力度的绵软,是造成“奇葩招聘”此起彼伏的重要内因。

  事实上,在公职人员的招聘上,我们并不缺少制度,但奉行于行政体制和长官意志,招聘条件“私人定制”也好,操作程序“量身定做”也罢,在“权力大于制度”的语境下,有时只要领导一插手、一发话、一干预,“制度失灵”也就顺理成章了。何况,打着领导集体性质的决策幌子,“法不责众”更是挡箭牌。

  其实,“奇葩招聘”就是一封举报信。在这背后,是哪些官员在用“权力”左右招聘?招聘条件是谁定制并拍板的?招聘资质审核又是如何进行的?这些问题不查清,权力“污泥”不铲除,“奇葩招聘”就会成为打不死的“小强”。

  正如美国学者阿密泰指出的那样:“清除腐败,不仅仅是挑出一个烂苹果,更应该检查放置苹果的筐子。”让招聘的“苹果”不烂在奇葩的“筐”里,靠法治说话,需制度重构,招聘管理体系必须划出“红线”,并辅以严厉的问责机制来保证招聘程序正义。(徐剑锋)

关键词:二级运动员,招聘,监督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