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河北纸媒

完善制度方能解“莫向松之困”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 2014-07-07 10:38:5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6月30日,成都市武侯区航空路新希望大厦外,一名男子带着14个人集体下跪,手捧玫瑰,并高举标志牌向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畅借款100万元治病,上写“借我一百万,我打工还你一辈子”。这名叫莫向松的男子,是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2011级学生,急性白血病患者。

  警惕:“点名慈善”涉嫌“道德绑架”

  手捧玫瑰,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寓意向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畅“劝捐”,莫向松的跪地求款,在网络上引发围观效应,一时争议四起。被“点名”要求施以援手,如果不出手相助,富人刘畅是否就是为富不仁?对这种“点名慈善”的做法,资深媒体人王志安的第一反应是警惕——他在实名微博上说,“这是要挟。慈善的基础是自愿,一旦违反自愿原则,就是恶。”新浪微博博主抚顺王晓民也同声呼吁,“慈善是私权利,中国传统道德对‘为富’的要求很高,但请不要用道德绑架任何人。”

  《人民日报》发表署名雅婷的评论《点名式慈善要不得》,同样向公众重申“慈善的基础是自愿”这一常识,“用道德绑架的方式进行强迫式慈善,并不合适。慈善的基础是自愿,强迫式慈善的本质是一种掠夺,是对公民合法财产的自由支配权和拥有权的一种侵害。”

  众多指责声中,《人民日报》的这篇评论,大概最让莫向松耿耿于怀。评论刊发的第二天,莫向松即在自己的微博上分享了一篇题为《我的行为不是“道德绑架”——代莫向松答人民日报》的长微博——舆论汹汹之下,新浪微博网友“请叫我李想”挺身而出挥笔著此长文,文中辩驳说,“企业家有不借款的自由已成为社会共识,舆论也是普遍明白这些的,这几天并没有报道和评论说谁是‘冷血企业家’,没有对他人造成所谓‘舆论压力’,‘道德压力’也就无从谈起。”

  理解:生命与尊严的矛盾

  “‘道德绑架’是你们说的,而我只是想活下去。”莫向松在其微博上的辩驳有些悲情,“本来想用下跪的尊严换取生命的延续,但是世俗的纷扰逼得我想离开。那些骂我的人,你们有患过白血病吗?你们有体验过化疗的痛楚吗?你们有背负着生命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吗?”

  在《人民日报》刊发《点名式慈善要不得》的同一天,人民网观点频道转发了然玉的文章《跪地求生,未必有那么多是非对错》。文章认为,“首先是活下去,以合法的方式活下去;然后才是以合乎道德的方式活下去,以体面的方式活下去——此一价值序列,应是我们理解一位顽强求生者的逻辑起点。”

  网易评论转发署名杨兴东的文章,同样体恤莫向松跪地求生举动中的无奈,“在求生意志的驱使下,莫向松搞出了这样一出‘下跪求钱’,或许,这对于涉事企业而言,有些道德绑架,但这终究只是一个平凡大学生求生意志的表现。过度指责的言行,是否亦是一种抢占道德高地的表现?”

  今年24岁的莫向松家境窘困:出生仅3个月,生母就服农药自杀,后来生父也因精神失常而离家走失。莫向松从小由养父母带大,养父母靠务农为生,收入微薄——“我已经陆续做了六次化疗,家里早已花光了所有积蓄。”

  只有病人才能理解病人的心理。白血病病友会网站的论坛转发了红网和《新京报》的三篇评论,并点评说,这些报道立意是从白血病患者的角度出发,更多的是从一个求生者的角度来看,我们仅仅是为了活着!以此方式表达“病友会”这个集体的立场。

  反思:以完善制度解“莫向松之困”

  先贤说,人溺己溺;西哲说,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岛。中新网网友曾茜发文《莫向松的今天也许就是你我的明天》,“今天,我们苛责那些比我们早一些站在生死面前的人要‘尊严’,却全然不顾社会是否给他们提供了可以选择尊严的条件。如果他们今天的困境因我们的逃避而无从改变,那么,谁也不敢保证将来自己不会重复莫向松式的‘极端’。”

  真正能为道德“松绑”的,应该是更加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那篇题为《我的行为不是“道德绑架”》长微博叙述了莫向松面临的制度救济乏力现状,“曾经找过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但他们手中的资源有限,我不符合申请足够救助的条件。”京报网网友高明勇认为,“相对于质疑个人是否炒作来说,追问制度设计之憾,以及如何通过正常途径缓解莫向松的燃眉之急,更为迫切,也更为重要。”

  制度乏力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炒作病情求关注”式的“弱者求生的武器”。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发问,“‘大曝光大解决、小曝光小解决’的社会怪圈背后折射了怎样的‘现实难题’?即使捐款救得了一个、两个,却救不了更多患者,那么这一难题该如何解决?”

  唯有完善救助制度可以解决这一难题。《渤海早报》提出,“救济‘莫向松们’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确保各种公共保障制度对贫困人群的全方位覆盖,则是今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一项‘大工程’。老百姓最大的指望,从来不是偶然性极强的‘好人捐助’,而是更加完善、稳定、充裕的公共保障体系。”

关键词:莫向松,白血病,道德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