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赶考”精神 圆梦绿色河北
□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场长 田 军 在“3·23”赶考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在这样的座谈会上代表塞罕坝林场发言,很激动,因为前赴后继、艰苦创业的“赶考”精神,就是铸就塞罕坝绿色生态奇迹的动力源泉。 一、艰苦创业筑就绿色奇迹 塞罕坝机械林场总面积140万亩,1969年初划归河北省林业厅管理至今。52年来,塞罕坝人始终秉持艰苦奋斗、劳动光荣的价值追求,以坚韧不拔、使命至上的顽强意志,在高寒荒漠地区成功造出112万亩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以不足全省1.3%的林地,培育了全省10%的森林蓄积,建成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场,为华北地区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塞罕坝巨大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为京津地区净化输送清洁淡水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塞罕坝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以国家累计3.4亿元的投资,创造了价值153亿元的森林资源。塞罕坝的万亩林海不仅阻止了浑善达克沙地南移,也实现了为首都防风沙、保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群众拓财源。 二、绿色坚守源于信念坚定 1962年,党中央、国务院一声号召,全国18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放弃城市优越生活,开赴坝上与当地242名干部、民工一起,向浑善达克沙地宣战,向生命极限挑战。 以林场党委书记王尚海、场长刘文仕为首的第一任领导班子,带领老一辈塞罕坝人面对零下43℃的低温,以及“一场风沙刮半年、半年积雪半年旱”的恶劣环境,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理念。没有房子,就住库房、搭草棚、挖地窨子;缺少粮食,就用盐水煮莜麦粒,窝窝头、莜面“苦累”就咸菜当作一日三餐。长期生活在极端恶劣环境中,塞罕坝已去世的第一代职工去世时的平均年龄只有52岁。 护林员陈锐军、初景梅夫妇,在海拔1940米的大光顶子山上的望火楼里,十二年如一日守护着万亩林海,在大雪封山的冬季常常干粮果腹,雪水充饥。 我们塞罕坝人在坝上高原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数十年来艰苦创业、默默坚守所秉承的精神,就是“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焦裕禄精神的高度体现,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优良的革命传统的弘扬和延续。 三、以“赶考”精神续写生态华章 当前,我省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等“大考”,塞罕坝人有义务、有责任在推进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按照“增林扩绿、严格保护、提质增效、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开创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新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林业产业新的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实施塞罕城硬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现代林场;建立完善森林资源管护、应急处置等一整套制度体系,保护生态建设成果。努力在新的“赶考”路上,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和焦裕禄精神,秉承“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以塞罕坝人半个世纪的坚守,矢志不渝地为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作出更大的贡献。 |
关键词:塞罕坝林场,赶考,绿色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