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上班”:谁跑得慢了?
买不起房的京漂族,为了家的梦想,在距离北京东三环35公里的燕郊安家。有数据显示,每天一早有30万燕郊居民到北京上班,晚上回燕郊睡觉。而未来,燕郊将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让人们不仅可以睡觉,也可以生活。(见3月16日《燕赵都市报》) “人挤成照片,春运天天见”。对不少每日长途奔波于上下班路上的人们而言,的确是挥之难去的“梦魇”。不过,类似现象实非燕郊独有。 应该说,这年头,假如还固执于家门口上班,的确可能错失一些发展机会。相比燕郊人的跨省上班,在上海工作,却家住江苏苏州甚至南京的,早就不算稀奇。即便是同城上班,却宛若跨省的,也不在少数,例如位于长江中下游的一座省会城市,城市扩张早已将长江变为“城市内河”,由于江北房价相比江南城区更具竞争力,吸引了大量新城市人居住,而工作机会却更多位于江南主城甚至南部新城。于是,每日往返于大江南北,上下班耗时3个小时以上的,已成家常便饭。 可见,放在城市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居住与工作的地理跨度不断加大,或许在所难免,一不小心跨越了行政意义上的地理边界,也没必要太过大惊小怪。“跨省上班”尽管不免路程上艰辛,却未尝不是城市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且不说国内城市人口聚集度高这一客观属性,即便是在并无人口压力的欧美一些城市,驱车一个小时上班,也是普遍现象。 虽说存在即是合理,但“跨省上班”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甚至由此导致极大的交通需求乃至拥堵,从而加剧低效与痛苦指数,与其说是城市扩张的必然结果,毋宁说是城市规划不合理、不科学的后果。城市的居住与产业缺乏前瞻性,甚至完全被房地产开发的诉求牵着鼻子走,新城与新建住宅拔地而起了,相关公共配套与产业却跟不上,新城成“睡城”,新城居民不得不每日“春运”般上下班,何尝不暴露出城市规划的短视与“短腿”? 尽管随着北京产业的进一步外溢,燕郊将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跨省上班族”或许有望成为过去时,只是期待这种现象及其带来的城市与市民之痛,不再总是被动地等待产业溢出来消解,而更应在城市扩张与规划过程中便有充分考量。 “跨省上班”的奔波中,究竟是谁跑得慢了,更待反思。 |
关键词:跨省上班,京漂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