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虚构的“雷语”与自我回避的公共讨论
7日是国庆假期最后一天,从北京市交管局、交通委发布的消息看,高速上乱并线以及司机不专心驾驶,边走边拍发微信、刷微博导致交通事故频发,是高速拥堵的主要原因。 原本是一则寻常不过的交通信息新闻,却因为“司机开车发微信刷微博是高速路拥堵主因”一说,而瞬间成为备受争议的火热话题。然而,在该“报道”的原文内,交警的相关表述是“有的司机开车时精力非常不集中。堵车的时候玩手机、刷微博、发微信,一边走一边拍的人也不少见;再加上经常有人乱并线,后车一个不注意就撞上。”——不难看出,此表述与“主因说”,根本就是两回事。 不得不说,一些媒体断章取义的叙事方式,客观上造成了公众的误解。所以,这并不是又一例的雷语事件,而是“因不客观转述制造认知陷阱”的典型样本。当然,针对此事,某些新闻机构反躬自省是一方面,除此以外公众也确有必要重新审视下那种“不究原委,急于愤怒”的话语方式。 不少人就“发微信刷微博致高速路拥堵”论大加鞭挞时,多顺带祭出诸如“治堵不力,城市布局不合理”一类的说辞。而事实上,发微信、刷微博与“高速路拥堵”是否有关联、有多大的关联?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又何必急于将之对立化、情绪化?在现实中,舆论场内来势汹汹的声讨浪潮,已然很大程度扼杀了“就事论事”、理性发声的可能性。而这,恰是令人遗憾之处:驾乘一方完全摆出无辜无责、拒绝被质疑的强硬架势,某种意义上实是关上了对话、自我反思大门。 “司机开车发微信刷微博是高速路拥堵主因”,固然是极不靠谱的说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微信、刷微博于交通顺畅无害。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要有直面现状的勇气与自觉,而非是以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态度彻底将自我责任担当、理性分析之路封死。(相关报道见10月8日《北京日报》)(蒋璟璟) |
关键词:高速,发微信,刷微博,交通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