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不能为油品升级埋一笔糊涂单
国家发改委23日下午宣布,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已印发《关于油品质量升级价格政策有关意见的通知》,决定对油品质量升级实施优质优价政策。根据发改委此前几个月到不同的炼油厂进行的调查结果,最后确定由炼油厂承担20%到30%的成本,其他成本则由汽车使用者承担。这意味着七成成本将由消费者承担。(9月24日《新京报》) 对于大气雾霾的成因,汽车尾气排放的占比在20%到30%左右。用油品升级的方式,为治理雾霾做贡献,是每位公民应尽的责任。但问题是,在没考虑收入对比的情况下,言及“我国汽柴油升级加价后,价格依然处于世界中等水平”,显然是不负责任;更为关键的, “七成成本将由消费者承担”这样的比例划分,是否合适呢? 按此前相关统计,三大油企将产品全部升级为国IV,至少需投入500亿元。可能对很多车主而言,为油品升级一个月多支出几十元钱不是大问题。问题是,所有人都生活在社会网络中——比如油品升级后物流业运输成本的增加,不都是公众在每一件衣服、每一份食品增加的价格中不知不觉地埋单?按照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相关负责人在23日媒体通气会上的说法,遵循“谁用谁付费、多用多付”的原则,国家税收是全部纳税人的钱,如果油品升级成本全部由政府给予补贴,则是用全体纳税人的钱补贴少数的汽车拥有者。表面上看,这样的说法有点道理。但正如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所说,中石油、中石化此前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油品升级本来是他们的“分内事”。数据显示,三大油企2012年的净利润为2425.13亿元,日均净利润6.6亿元。油品升级500亿元的投入,在未来四年内分解到三大油企那里,显然并不是不能消化的压力。 所以说到底,用让公众更多埋单的方式,增加炼油企业油品升级的积极性,更像是用错了方法和方式。从报道中可知,第四、第五阶段油品质量标准在全国全面实施后,将重新进行成本监审,必要时调整加价标准。而既然说到成本监审等问题,相关方面完全可以将三大油企采油成本、炼油成本、经营成本、人力成本等综合成本的公开,全面提前,不必等到数年之后。有数据显示,中石化和中石油的效率仅为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的1/23,但人力成本约等于美国的4倍。而由日前的中石油“窝案”到历年三大油企审计问题频出,以及从审批权力寻租到招标腐败频发,均说明了提升效率、公开透明、引入监督、制约权力的重要性。 回到“油品升级消费者承担7成成本”的问题上,既然垄断油企再次将责任转嫁,那么,作为基本而必要的回报,用更为全面的综合成本公开透明,面对公众算清明白账,更多尽到自身身为“共和国长子”的责任,并不算是太高要求。而有了足够的公开与坦诚换取信任,建立起足够科学严谨的定价机制,公众又怎么会为油品升级埋单以及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涨跌,屡屡叫苦不迭、怨声连连?(李记) |
关键词:油品升级,大气污染,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