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不严污染难免屡禁不止
7日凌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副市长闭海东在回应贺江水污染环境事件时指出,在贺州市与广东交界的断面监测最新数据显示,镉已达标,铊少量超标。闭海东还介绍,截至6日晚8时,当地政府已将马尾河一带的112家采矿企业关停并进行取样。闭海东说:“这112家矿企可以说都是非法采矿,政府早前已多次整治,但屡禁不止。”(7月7日中国新闻网) 副市长的一席话可谓信息量很大,一方面,确认了此次贺江污染事件的污染源,就是来自于这112家非法采矿企业;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当地政府对这112家非法采矿企业的情况早已了如指掌,可就是管不好、关不停。为何明知是非法企业却还能长期存在?为何数量如此之多,当地政府却视而不见?这背后隐藏的原因不禁令人浮想联翩,引发猜想不断。 猜想之一,这些非法采矿企业本身是当地的缴税大户,是当地政府的“财神爷”,因此环保部门得罪不起也不愿意得罪;同时,这些非法采矿企业在拉动GDP方面也是功不可没,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对其态度暧昧。 猜想之二,这些企业或许与当地政府、环保等监管部门之间存在利益输送。今年4月,有媒体在调查中部多个省份的污染情况之后,就报道称“污染企业成部分环保局‘衣食父母’,环保局里的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是靠污染企业的‘排污费’来解决”,这种情况下,“子女”又怎好得罪“父母”?当然只能对父母的污染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猜想之三,当地监管部门存在“以罚代管”的情况,只要污染企业缴纳了数额不菲的罚款,那么,关停的污染企业就可以重新开张,环保部门并不关心它们是否在整治后已经真正达标,是否还会造成新的污染。 若不是存在这些猫腻,很难想象,这112家非法采矿企业是怎么在有关部门的眼皮子底下,查了又关、关了又开的。说到底,还是监管不严终酿大祸。 污染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政府监管问题,如果监管不改进,这种污染事件,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 |
关键词:屡禁不止,当地政府,环保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