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伪劣:管与不管,大不一样
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常常与假的东西不期而遇。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市井小民;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襁褓中的婴儿,都难免遭遇假冒伪劣产品的“偷袭”,有时“躺着也会中枪”。如今,造假行为之猖獗、手段之恶劣、程度之严重、现象之普遍,用“登峰造极”来形容,毫不为过。大到事关国计民生的统计数据,小到某一蔬菜、水果的标签,都可能“涉假”,以至于许多国人遇到、听到什么事情,看到、买到什么物品,常会不由自主地、习惯性地问一声或想一下:“真的假的?” 当下打假意义之重大、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面对形形色色且防不胜防的造假陷阱,很多人都感到无可奈何甚至心灰意冷:“怎么办?”“还有救吗”? 怎么办?这不仅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课题,也是每个消费者都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 这是一道无解的难题吗?否。从有机产品市场近一年的变化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不错的答案。面对假冒伪劣产品,面对假的东西泛滥成灾的严峻现实,无论是政府,还是公民,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管与不管,做与不做,大不一样!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同时由于消费环境的恶化、商业欺诈频现以及对消费品安全性的忧虑,消费者对于有机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本来属于“小众”消费品、价格高昂的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从健康、安全考虑,不少消费者“咬牙”加入有机产品的消费行列。几倍甚至十几倍于普通产品的价格,使生产、经营者看到“商机”,蜂拥而上。据国家认监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颁发有机产品认证证书9337张,获得认证的有机生产面积达到200万公顷。一时间,有机产品市场呈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之态。市场上贴着“有机”标签的产品剧增,夸大与虚假宣传盛行,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使用不规范,认证机构混乱、给钱就认证等问题凸现,让消费者真假难辨,吃亏上当的事时有发生。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认监委会同相关部门从完善有机产品认证制度入手,自去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有机产品认证目录》和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备案管理系统也同步开通启用。 新修订的《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对有机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标识、销售标准、认证要求都更加严格,更具可操作性,更便于消费者监督。如,要求销售产品使用销售证并建立“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即销售的每个有机产品的最小独立包装上,除了贴有机认证标签、认证单位,还要有惟一编号(有机码),消费者可在“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查询其真伪。这为消费者参与监督提供了极大方便,使假冒产品的风险陡然加大。新规还加大了检测、暗访等力度,比如,由过去的样品送检改为审核员现场采样,由产品抽检改为所有生产品种都要检测。对违规的有机食品生产企业的惩罚力度也大大超过从前。 新规实施后,大量不合格企业被淘汰。新规实施伊始,仅浙江省就有100多家企业被摘牌。消费者明显感到,市场上“有机产品”少了许多。尽管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较之前几年,有机市场环境应该说有了不小改观。 由此可见,政府监管作为不作为,监管制度是否完善可行,消费者的监督作用能不能发挥,对于打假有无成效至关重要。假的东西是完全可以遏制的,就看你是不是真想打、措施是否得力。 对于那些无孔不入、普遍存在、严重困扰消费者并扰乱市场秩序的商业欺诈行业,就该像对待“有机产品”这样,动真格儿的。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岂能允许假冒伪劣产品泛滥、连婴儿奶粉也要到世界各地抢购且四处受阻的窘境继续下去?! |
关键词:消费者,产品认证,假冒伪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