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被“利用”与小学生扫除
针对湖南省来凤县通过将暗访中发现的问题,以视频的形式向社会公开曝光的事,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此类运动式的检查方式,容易使基层政府疲于应付,把日常工作重点放在应对上级明察暗访上;还有些单位习惯于把接待上级暗访作为一种工作需要,作为政治表现机会,而不是问题发现机制。(4月14日《中国青年报》) 纪委暗访竟然被有些单位“利用”,视为难得的表现机会——庄德水这样的“总结”和提醒,确实有存在的可能。而在笔者看来,当暗访成为不少地方“警醒一些干部职工提高办事效率”的主要方式反被利用时,和小学生们时不时都会经历的“大扫除”,有很大相似度。 笔者在此无疑贬低暗访的积极价值,只是认为,适时改变或者说完善这样的监督方式和形态,大有必要。因为说到底,和小学生的“主业”是学习而非打扫卫生一样,基层工作人员的主业,自然还是做好管理与服务,而非“接待暗访”。分析之下不难发现,老师之所以能让小学生们“乖乖学习”,原因无非是因为教室能够“一览无余”,老师能够随时看到所有学生的一举一动,以及定期不定期的考试作为阶段性检测等。而与此对应的就是,要想让基层工作人员都能“安分守己”,仍需在透明公开、完善监督、健全考核等层面,积极作为。 比如来凤县纪委“委托第三方不定期突击检查”的方式固然是好的,但如果相应的基层职能部门均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开放式办公,公众和媒体能够发挥监督者的作用,包括纪委介入的监督结果能够及时、全面公开,对包括基层人员在内的公职人员的考核等均能实现常态化、透明化,相应的事后惩戒能够做到足够严厉以儆效尤——各位公职人员焉有不尽职尽责的道理?又怎么会出现上班斗地主玩游戏、翘班集体去吃喝玩乐、常态服务粗暴恶劣等情况? 如此这般貌似跑偏,其实还是“就事论事”。因为从监督方式和形态上看,只有包括纪委介入的内部监督与公众媒体广泛参与的外部监督充分对接、完美融合,才能让监督真正走出“童稚期”,构筑起让所有公职人员“不敢造次”的警戒网。与此同时,只有从法律与制度层面,确立起公职人员“在其位必须谋其政”的现代行政管理与服务机制,平时随便“打酱油”,视纪委暗访为“卫生检查”、迎合甚至利用监督“积极表现”的怪现状,才会不复存在。(李记) |
关键词:纪委,暗访,来凤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