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与“随地吐痰”
近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市民印峰被人指称向乞讨的老奶奶吐口水,对方将其车牌号发在了微博上,引来众多网友关注。印峰称,网民把妻子的信息、丈母娘的家庭住址都“挖”出来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受到严重骚扰,一度报警。随着真相慢慢浮出水面,责骂印峰的电话和短信渐渐少了,还有人给他打电话道歉。 这一幕,和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搜索》何其相似!来自网络的舆论暴力如此汹涌,让女主角叶蓝秋在承受病痛的同时,遭遇沉重的精神压力。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新闻当事人的缺席,反倒给网民提供了“胡思乱想”的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往里面添加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想要发泄的情绪。 叶蓝秋从没有为自己辩驳,也从来没有进行抗争,她选择了最无奈也最安静的方式,来告别这个曾经给过她欢喜也给过她悲伤的世界。这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现实主义电影,以悲壮和反讽的基调,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却又重要的道理: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模糊地带里,个人隐私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不能滥用网络资源。 一位普通市民因为扑朔迷离的“向乞丐吐口水”,成为舆论暴力的受害者。不仅隐私信息被“挖”了出来,还遭受电话、短信的狂轰滥炸,辱骂、诅咒之声不绝于耳。在事实尚未查明、真相尚未厘清的情况下,不负责任地在网络上“随地吐痰”,必然会导致舆论场域的“一地鸡毛”。不论是声音大而杂乱、说话大而无当的喧嚣也好,还是粗暴乖张的暴戾,抑或是云山雾罩、貌似有理的忽悠,透过“人肉搜索”这面镜子,我们也可以发现社会心态的集成影像。 在围殴式的“人肉搜索”中,人们的道德快感得以满足。殊不知,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基于先例的惯性联想也好,基于成见的“恶意揣测”也罢,我们的许多推理和判断都容易受到群体情绪裹挟。“向乞丐吐口水”触碰了网友们关于社会歧视与社会平等的敏感神经,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狐疑心态的驱使下,印峰一家成为舆论暴力的受害者。 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其成为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扁平化舆论场,可以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无处不在的监督。然而,“人肉搜索”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旦越过监督和隐私的红线,也会令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陷入不安。(杨朝清) |
关键词:乞讨,老奶奶,吐口水,车牌号,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