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更需要“法律评价”
《新京报》昨发表评论文章指出,若苹果公司确有涉嫌违法之处,接下来应该出场的是法律。舆论口诛笔伐,质疑其傲慢和霸气,更像是“道德评价”,与此相比,“法律评价”更有力量,也更客观。 对于许多公司来讲,3·15曝光,足以引发一场“公司地震”,苹果却显得无动于衷。这与苹果的基因有关。 苹果公司因注入乔布斯“我行我素”气质,向来显得孤傲。苹果似乎从来没把消费者当过“上帝”,却有很多消费者愿把乔布斯当“上帝”,甘愿接受苹果产品设计和售后服务的苛刻。这让全世界的公司羡慕:消费者只埋单,不挑剔。这要么是消费者被洗脑到“脑残”,要么是苹果的产品确实有过人之处——不担心消费者不买它的产品。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苹果才底气十足。以至于当苹果遭到媒体的质疑时,网上有相当多的人不以为然,并认为苹果相较很多中国公司已经做得很好。这个现象颇为有趣:媒体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替公众“谋利益”,却有一些消费者不买账,甚至有消费者质疑媒体对苹果的指责是否有道理。 央视曝光数日后,苹果终于有所回应,称其为消费者提供无与伦比的用户体验,且不违背中国的相关法律规定。这份回应自然会被贴上“傲慢”和“霸气”的标签。 随后,《人民日报》的报道,请中消协对苹果的一些售后服务进行了分析和点评,直指苹果的一些条款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其实,与定性“傲慢、霸气”相比,中消协的分析距离问题核心更近,那就是,苹果的售后服务条款,到底违法不违法。目前,苹果公司和中消协各执一词。 所以,若苹果公司确有涉嫌违法之处,接下来应该出场的是法律。如果法律不出场,而仅仅通过舆论口诛笔伐,质疑其傲慢和霸气,并不能有足够大的说服力。即便我们认定苹果“霸气”和“傲慢”,也只能算是对苹果公司的一种“道德评价”。而与“道德评价”相比,“法律评价”更有力量,也更客观。若真的违法,苹果需要付出代价,若不违法,苹果可以借助法律获得清白。(王一土) |
关键词:法律,苹果,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