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河北纸媒

短命阿房宫,消费时代的背影

http://www.hebei.com.cn 2013-04-02 09:57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4月1日的《人民日报》报道,近日,曾作为陕西省重点招商项目、投资2亿多元的阿房宫景区,在运营13年后将面临拆除命运,取而代之的是规模更大、耗资更多的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当地政府给出的阿房宫重建理由是,此前景区在遗址保护区范围内,却没按照规定建造,存在不少“违规建筑”。而此前的2006年,这一景区曾被评为“陕西最值得外国人去的10个地方”之一。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吟唱起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再来对比陕西阿房宫景区重建的新闻,围观者的情绪注定是繁复与五味杂陈的。

  从历史记忆的角度来说,阿房宫的被人熟知,主要是来自此篇流传至今的瑰丽辞赋,文赋不仅是在展示“阿房宫被烧”的“常识”,同时也承载起了陈述王朝更替内在缘由的说教意义。但此后的现代考古却发现《阿房宫赋》有着太多“修辞”意味,阿房宫很可能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项羽火烧阿房宫更是误传。长期来裹挟我们的,不过是历史的迷离真相。

  在刻板成见的误会下,再来分析阿房宫重建的正当与否,确实是一场意义指向不明朗的讨论。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我们用“去历史化”的眼光来探讨某种现实成本的得失,或者说是内在的发展逻辑。关于重建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当地给出的最受关注理由是,此前的阿房宫景区没按照规定建造,存在不少“违规建筑”———所谓的“违规建筑”在当下也许不假,只是它们为何要等到13年后才被发现?倘若真按有关人员所说,该景区在规划时即处于“灰色地带”,只因地方政府认为是个好项目,才在默认状态下运转。那当下同样没有足够说服力的“违规建筑”重建理由,是否本身仍是一种被默认的随心所欲的规划?

  关于“短命阿房宫”,规划随意性的缘由当然确凿无疑,重建的最大目的可能只在于制造出好看的“GDP”与形象工程,地方的短命政策与形成机制必须被检讨,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阿房宫的“短命”本质上还是深度消费时代的必然结果。对疑似“伪文物”阿房宫遗址不计其余的重建,其实和那些生硬的地方政府“造节”行为,或者是依据小说杜撰出某些人为景点一样,都是在进行急不可耐的发展消费。它们就像一个后现代社会的镜像:在地方发展的逻辑中,迅速的变现可能已经成为统治一切的力量,决策的科学性可以被消费,难以服众的公共理由可以被消费,历史的疑似性可以被消费,一切只是为了迅速制造一个有着太多利益附加的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发展消费主义的另一个特点,是对权利的熟视无睹。这从“短命阿房宫”事件中一样可以窥见。

  譬如,阿房宫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表示,在慎重的调研基础上才正式启动如今的具体规划,目的是为了提高遗址公园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让它更长寿,可我不知道所谓的“慎重”体现在何处,至少,它有没有向市民征求意见的环节?再譬如,从新闻的内容来看,经营阿房宫景区的秦阿房宫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也是被动接受重建———当地甚至没有提前解决其后续发展的问题,此前的巨大投资补偿当然也无从谈起,经营者的利益在被习惯性漠视。当然,在“骤然而来”的重建举动前,以上的一切都是可以想象的结局。

  作为一种看得见的事实,“短命阿房宫”的新闻,至今已经纠结了太多的冲突与聚焦点:历史的真伪、地方政府的发展路径取舍、开发商的投资与回报成正比的可能……这些都会让阿房宫的重建成为热点话题。真心希望地方管理者能够停下急不可耐的重建步子,进行科学与真正前瞻性的思量。否则,它所留下与将来打造的,只能是一个消费时代的“粗俗”背影。(王聃)

关键词:阿房宫,违规建筑,陕西省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