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时政经济

国企改革要防止变成竞赛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 谭浩俊 2014-07-21 10:12:0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随着国资委“四项改革”试点单位的公布,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大幕也正式拉开。

  实际上,在国务院国资委没有正式对外公布试点名单前,地方早已经赶在中央的前面,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如上海、广东、江苏等。所不同的是,一方面,各地所制订的方案在目标和要求上有所不同,有的地方非常激进地提出了国有资本全部退出的目标,有的则明确要有进有退,有的则表示要实行分类改革;另一方面,尽管很多地方提出了改革目标,明确了改革要求,但是,绝大多数地方都没有正式启动,而是在等待中央的方案。

  现在,中央的方案已经正式亮相了,试点企业的名单也正式公布了。接下来,新一轮改革也将正式启动。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从国资委公布试点企业名单前后的反应来看,有些方面还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与关注的。其中,如何防止国企改革变成一种“任务”和“竞赛”,就是十分重要的方面。

  众所周知,上一轮国企改革,就是因为各地下任务、搞竞赛,使原本效果应该更好的一项工作,最终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政策不统一、职工权益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被忽视等。本轮改革,显然应当吸取上一轮改革的教训,正确把握好改革的“任务”特征。也就是说,对国企进行改革是一项硬任务,谁也不能动摇,也不能成为阻力。但是,这项任务又必须是在积极稳妥的条件下进行的,是不能在速度上下达过高目标的,而必须成熟一个、改革一个,确保改革都能成功。否则,宁可慢一点。原因就在于,按照目前国有企业的现状,需要改革的国企,要么是特别好的,要么是特别差的。如果掌握不好尺度、把握不好节奏、选择不好战略投资者,是会给改革留下很多后遗症的。上一轮改革的后遗症,许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解决好。

  对效益好的企业来说,改革本身的难度并不大,投资者想参与的多得很。但是,操作的难度却相当大。一方面,引进怎样的战略投资者,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如石油、电力、通信企业等,搞不好,就会出现暗箱操作、权力者得之的现象。到时候,又会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响;另一方面,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也是这类企业改革的一大难点。毕竟,这类企业的规模都相当大、效益也相当好,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使国有资产成为少数人的盛宴。

  也正因为如此,对效益较好的企业进行改革,就必须一企一策,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提出各自的改革目标和方案,以及改革的操作程序、操作要求,避免“一刀切”,避免把改革的速度放在第一位、把完成任务放在第一位。唯有在公开透明的条件下实施改革,并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改革才能取得成功,才不会翻烧饼。

  对效益不好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地方国企来说,操作的难度可能会相对较小,但是,改革本身的难度可能会很大。因为,对这些企业来说,包袱是相当沉重的,必须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才有可能得到改革。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地方政府为了尽快完成改革任务,不顾一切地给企业以各种优惠政策。如果这样,同样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甚至会留下许多后遗症。如投资者将政策拿到手后,有意识地将企业搞死,自己带着政策离开。如果这样,改革的意义就完全失去了。

  我们说,对国企改革,必须有任务观念,有紧迫感,有危机感。但是,又不能唯任务而任务,把改革搞成一次竞赛。国企改革的任务,更多应当体现在速度和效率、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上,而不是单纯的速度与数量,变成竞赛。上一轮改革的教训必须吸取,必须将本轮改革真正改出效率与质量来。(谭浩俊)

关键词:国企改革,试点,优惠政策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