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成常态还是砖家成常态?
9月30日,南京工业大学2013级6900名本科新生举行开学典礼。在谈及梦想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工大校长黄维回应“钱学森之问”,大胆预言:10年后的中国,诺贝尔奖将成为常态,而非个案!(10月1日《金陵晚报》) 10年后破解“钱学森之问”,好一个“南工梦”!2012年,生活在中国本土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的信心膨胀了不少,好像诺贝尔奖不再高不可攀。纵观100年来的科学发展和诺奖评选,我们凭什么去赢得诺贝尔奖? 赢取诺奖靠什么?对于国人来说,诺贝尔文学奖是不能长久刺激国人的兴奋神经的,拥有四大发明的国人无疑更看重诺贝尔医学奖、诺贝尔物理奖、诺贝尔化学奖等理工类的奖项。凭啥赢取这些评判标准更能趋于统一,更能获得高度赞同的诺奖?靠复制?靠山寨?一个创新精神严重不足的民族,一个经常山寨别国产品的民族,会得诺贝尔奖?飞机发动机,汽车发动机等技术屡屡受制于人,你想说得奖就得奖?你以为这和张曙光购买中国院士帽子差不多? 赢取诺奖靠人才?这点我不怀疑。我相信中国有很多优秀人才,我也不怀疑中国再次出人工合成胰岛素、核科研那样让世界震惊的科研成果。问题是,中国与世界科技发达国家的科研差距很大,用10年来衡量,有点太不知天高地厚了,中国人进步,外国人就不进步吗?怎能断定人家大踏步后退呢?不要自欺欺人,看看有几个院士和大牌专家在实验室做实验,在一线亲自从事科研具体工作?大家都忙着参加各种活动,找各种关系,在各种场合发言,靠他们出成果,谁信呢? 赢取诺奖靠机制?“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李爱珍、屠呦呦、饶毅等落选院士,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2011年10月人民网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至今尚未过时,这样的机制怎能鼓励创新,出大成果? 赢取诺奖靠吹牛?“10年后的中国,诺贝尔奖将成为常态,而非个案!”这好像跟文革时期各地蜂拥宣布“亩产过万斤”差不多,诺贝尔奖有喝蛋汤那样容易吗?牛逼使劲吹,反正不上税,吹牛说大话不用负责任是吧?吹牛会害死人的,比如文革饿死人,今天如此罔顾事实,会让科学倒退,继续拉大中国与世界的科学差距的。如果不实事求是,相信“用竹竿捅下别人的飞机”,只能盲目自大,中国只会离山寨越来越近了,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了。 饶毅在博客《减少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必要步骤》表示:“对于行内来说,都清楚中国生命科学这二十年的基本情况:国外做过博士、博士后,回国立即做正教授,再做一两篇Nature、Science、Cell,或者几篇同领域最好杂志的论文,就可以做院士”,“中国科学界浮躁是自然的,不浮躁倒奇怪:因为职称高,没有‘后顾之忧’,不怕评审,就热衷通过搞关系奔经费、而不是靠学术,给现在的学生树立不良榜样”。 10年后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南工梦”、常态梦,哄谁呢?不妨让广大民众来解答,诺贝尔奖成常态还是砖家成常态?有这样的“南工梦”专家,是福还是祸? 文/李云勇 |
关键词:诺贝尔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