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烤模式”考验公共服务的“凉心”
30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签署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命令。这是高温应急响应的最高级别。预计7月30日至8月8日,江淮、江南、重庆等地将出现大范围日最高气温超35℃的高温天气,其中江南局地持续高温日数有5至8天,部分城市可突破高温历史极值。(7月30日新华网) 近些天来,多半个中国都在不同程度地受到“超高温”的笼罩,不少城市不断突破高温历史极值,一个个“热效应”也接踵而至:上海电视台记者把一块五花肉放在大理石地面上,10分钟后已经八分熟;杭州一建筑工地下午2点开工,一名男工昏迷倒地,疑似诱发颅内出血;上海有两例没使用空调患热射病身亡…… 在高温肆虐的盛夏,孤儿寡母、老人、农民工和流浪乞讨者等这些弱势群体,最容易成为高温的受害者。行文至此,笔者想到美国芝加哥城,在社会学家肯林堡理论影响下,构建了城市一整套救灾管理体系,现在有美国很多城市纷纷效仿。1995年7月,热浪灼烧整个芝加哥城,短短4天内就有700多人死亡。纽约大学社会学家肯林堡指出,“必须将热浪作为芝加哥的社会灾难问题看待。”同时分析道,“热浪是一种特别的灾难,因为主要针对穷人。” 在如今的芝加哥,只要温度攀到32.2摄氏度以上,义工群体将不时造访老人与体弱多病者。如果温度达到40.6摄氏度以上,全市将启动紧急计划,所有市政建筑都进入24小时制冷状态,免费开放供市民乘凉。 高温不亚于一场灾难,这道理大家都明白。政府部门一方面要重视劳动者的高温权益保护,另一方面主动提供公共纳凉服务,不让“热死人”的悲剧因为工作的无奈或者生活的贫穷而发生。我更希望,城市管理者能借鉴芝加哥所谓“穷人灾难”理念,来尽快构建国内城市的高温管理机制。 首先,要组织有关专家包括弱势群体人员,来共同参与修改暂行长达53载的《防暑降温暂行条例》,对现行《劳动法》和《安全生产法》,要补充高温下保护劳动者权益条款,制定出符合现实情况的相关行政法规,提交人大审议,并尽早实施;其次,要架构高温预警体系。要明确界定何谓高温,包括户外温度和室内温度,并设置相应等级。细化到哪一级高温时就需要停课、停止户外作业,提供何种劳动保护;最后,明确权责关系,引入问责机制。加大对用工企业以及监管者的责任追究,以增强制度的刚性。唯此,才能让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在热浪中充分享受到“制度性凉风”吹拂。(吴睿鸫) |
关键词:高温,烧烤模式,公共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