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暑要贴近“汗滴禾下土”的现实
中央气象台已连续四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直至8月8日,江淮、江南及重庆等地仍将出现较大范围高温天气,部分城市可突破高温历史极值。中国气象局首次启动高温Ⅱ级应急响应,气象专家建议,公众尽量避免午后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 眼下举国说“热”,有媒体干脆把当下的高温天气称为“烧烤模式”。为了证明气温之高,上海电视台记者在人民广场做了一个实验:把一块五花肉放在大理石地面上,10分钟后已经八分熟。武汉长江大桥桥头一个温度计某日显示,桥头气温已达62℃。 关于高温补贴的讨论也多起来,有人埋怨相关政策长期不变,随着物价上涨,人们拿到的高温补贴已微不足道。这样的讨论可能忘了,今天的真正问题是:到底谁在坚持“高温作业”?劳动者的高温防护措施落实了吗?谁应该享受高温补贴?埋怨的人嫌补贴少,而“沉默的大多数”可能根本就没有补贴,没有公开表达埋怨的机会。 要厘清这些问题,我们要有更大视野。在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高温劳动保护:美国多数州的公司法规定,高温下劳工权益保护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日本规定,高温指数达到某个限度时,最好停止一切体力劳动。法国规定,气温超过30℃时,雇主必须让室外工作者休息。德国的政策是,超过35℃就放“热假”。 长期以来,我们对高温不太“敏感”,“高温作业”随处可见,人们不以为不当。安监总局等去年出台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这个停工气温,比法国整整高出10℃。碰到高温时节,社会大多对高温作业持一种“同情的理解”。 近年来人们的“高温作业”权利意识已然醒来,但也正是在此权利上,社会出现了一条鸿沟。按理,在天气现象面前,人不分贫富贵贱。但在政府办公楼和商业写字楼里,人们享受着26℃左右的舒适温度。而蓝领工人却只能靠电扇通风,数以亿计的建筑工人、清洁工与农民只能在烈日下曝晒,除了大大高于气象部门所报的高温,还面临炎阳、热辐射等困扰。 讲高温和“高温作业”权利,我们应当把目光投向广大的蓝领、特别是室外劳动者,努力感同身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现在物质条件改善了,很多人变娇气了,这并非罪过。与此同时,大量蓝领和室外劳动者还停留在“汗滴禾下土”的阶段。高温来了,不可能全国放假停工,但我们必须弄清楚:高温对人体健康意味着什么?劳动者能够忍受的极限高温是多少?哪些高温作业可以不得已而为之,哪些高温作业原则上予以叫停? 防暑降温政策重在落实,而落实的重点与难点在广大蓝领和室外劳动者,对此全社会应予高度关切。《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要保障的,实际上就是蓝领和室外劳动者的权利,他们的东家主要是企业,而企业有逃避社会责任的内在动机。“高温作业”者兴利天下,政府有关部门理应加强劳动保护执法,舆论也应多替“高温作业”者说话,帮他们争取有利的劳动环境。(杨于泽) |
关键词:高温补贴,防暑降温,权益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