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河北纸媒

吴虹飞案倒逼言论尺度界定

http://www.hebei.com.cn 2013-07-29 10:48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被指涉嫌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女歌手吴虹飞被警方刑事拘留。27日,吴虹飞的代理律师首度发出声明,称其言论没达到刑事犯罪具有的标准及危害性,不构成犯罪。(28日《京华时报》)

  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将接受拘留、罚款处罚。刑法也规定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吴虹飞随意发表不当“恐吓性”言论,可能引起人们恐慌。因此,警方以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将其刑拘。该事件警示着公众应学会慎用言论自由权。

  然而,用公权力惩罚公民言论,特别是处以刑罚,应慎之又慎。有时,公民发表形式上的“恐吓性”言论,并非其真实意思表达,常人都不会信以为真,自然也不会引起社会恐慌。而吴虹飞律师正是以此为由,认为吴虹飞不构成犯罪。

  我们应认识到,个案中,言论危害程度决定于相同言论的不同主体、对象、地点、时间等因素,吴虹飞发信息正是在首都机场爆炸案发生约9小时后,时机敏感,且涉及网络传播,受众较广,这些都是对其不利因素。

  无论如何,依刑法规定,刑罚只能针对“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言论行为,即具有严重“现实危险性”,能引起严重社会恐慌或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言论。而如何界定是否足以造成社会恐慌?构成违法甚至刑罚的标准是什么?吴虹飞言论的危害程度能否达到该标准?这些问题对最终定性尤为重要。更重要的是,言论违法、犯罪标准直接决定了公民言论权的尺度,如果标准设置不当,既可能造成少数人说话缺乏底线意识,也可能造成人人自危的“寒蝉效应”。

  遗憾的是,现有法律并未对“违法、犯罪言论”给出较客观、易操作的标准,导致争议。笔者认为,一般而言,此标准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言论者随后行为是否为制造恐慌创造条件;二是公众是否相信,进而产生恐慌;三是公安机关和言论指向者是否因此言论采取了针对性防范措施。如用以上标准衡量现有报道,追究吴刑责值得商榷。

  目前,吴虹飞案不仅引发了公众对言论尺度的诸多讨论,还有不少群众对该案产生了质疑,甚至担忧言论权在今后将受到“不当限制”。当地警方有必要给出合理解释,以免让案情继续扑朔迷离。

  我们相信,在公正、透明的语境下,该案的依法、妥善解决,将为厘清公民言论尺度提供参考。就长远而言,全社会需要对公民言论的底线达成某种共识,而该底线必须充分考虑各阶层利益,以立法或权威法律解释的形式明确设定细化标准。惟如此,公民才能对自身言论有所预估,进而合法安全地畅享表达自由。(舒锐)

  

 

关键词:吴虹飞,虚假恐怖信息罪,刑事犯罪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青年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