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坚持“三个切忌”
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坚持“三个切忌”:切忌代替群众做主,切忌损害群众利益,切忌伤害群众感情。 切忌代替群众做主 我们党历来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善于动员和组织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善于规范和扩大参与,把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愿吸纳到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部署中。在这种基础上,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密切联系,形成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政治文化。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条件。 但是,个别地方、单位或部门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神秘化和封闭化的状态,普通群众对许多重大决策根本无法知晓,致使本应是“大合唱”的公共决策变成少数人的“独角戏”。说到公众参与,一般来说就是“找几个人开个听证会或座谈会”,把公众参与当成一个程序走走过场。有些则是选择性地选取听证参加人,避免听证会上出现反对或者质疑声。尽管我们在决策过程中主观上出于公心,但是在客观上缺乏听取群众意见的制度安排和程序保障,就会出现“代替群众做主”、“即使做了好事,群众并不买账”的现象。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他们当中有许许多多的能人和诸葛亮式的智者,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没有穷尽的,他们是最通情达理的。只有彻底抛弃包办代替的观念,让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回归到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切忌损害群众利益 党章规定,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保持群众观点、站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执政优势之所在。尊重群众利益、维护群众利益,则可说是做好群众工作、加强与群众联系的依归。 当前,群众的利益诉求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且对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引起新的矛盾。有的地方、有的干部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常常把对上负责与对群众负责对立起来,甚至认为,吃喝拉撒睡,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都是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小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关系不那么直接,不解决或暂时不解决没什么大不了的,不会对地区生产总值造成什么直接影响。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和有害的。群众利益无小事。损害了群众当前的具体利益,就谈不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忽视群众利益,甚至损害群众利益,权力就已然“跑偏”,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就是一种腐败。 我们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就要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硬碰硬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地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切忌伤害群众感情 毛泽东曾经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第一线,天天和实践打交道,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发源的。任何人都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有事多和群众商量,遇到疑难问题多向群众请教,才能拉近与群众的感情。 有的领导干部口口声声说“党群是鱼水关系”,但在思想深处却将自己置于群众的对立面,“鱼水关系”演变为“蛙水关系”。一些党员干部长期脱离群众或“身居高位,不愿深入基层一线”,或“身在基层,心却不在基层”,不愿意与群众同甘共苦。由于这些距离的拉大,群众尤其是处在弱势的群众与党员干部的“距离感”也在增强,许多群众对党员干部缺乏感情上的认同,党群之间的感情也渐渐疏远。 群众感情是易碎品,一旦伤害很难修补。与群众的感情是“处”出来的,领导干部和群众长久不走动,感情就会淡漠,关系就会生疏。下基层与老百姓“处”感情的过程,看似费时间、没显成绩,然而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群众,同时也要依靠群众,与群众的关系“处”好了,群众信服了,肯买账了,机关干部有威信、有号召力了,那么需要动员群众、调动群众时,我们做群众工作就会一顺百顺,一利百利。 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发自内心地敬畏群众,真心实意地尊重群众,千方百计地服务群众,才能在变动社会中争取群众支持,在改革攻坚中获得群众参与,在矛盾凸显中赢得群众理解。只要我们党始终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与时俱进地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就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钢铁长城,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支持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秘密武器。 |
关键词:群众工作,群众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