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教育科技

科学家如何正确使用话语权?

http://www.hebei.com.cn 2013-03-15 07:48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现代人比古代人更加迷信?这个说法似乎不值一驳。但细究起来,这未必是个不成立的命题。因为古代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大部分的知识,一个智力中等的人,通过个人钻研,大抵是能够通晓、掌握的。但现代的科学知识,范围广且艰深复杂,即便是最顶级的科学家,所掌握的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的科学命题,人们已经无法用个人的知识与智慧判别其真伪,只能无条件地相信相关领域专家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人更加迷信了。

  当然,这种迷信本身是科技、社会进步的产物,并非是件坏事。但对于掌握了话语权的科学家来说,则意味着责任重大。因为他一个人的话语,虽然不至于到“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程度,但会影响到千千万万人是确凿无疑的。

  近日,钟南山院士和方舟子之间的“口水战”,其实就涉及到科学家如何使用话语权的问题。钟南山指出,灰霾对肿瘤的影响是肯定的。而方舟子则认为,目前关于大气颗粒物与肺癌发生率的研究很少,有的研究发现二者没有关系,有的研究发现有关系。如果钟院士自己的研究发现了雾霾能导致肺癌,那也应该首先写成论文在经过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再向公众报告。钟南山则回应道方舟子引用的肺癌患病率和灰霾无关的研究报告是2006、2008年的资料。他自己引用的资料是2011年、2012年的。美国医学会与日本学者的研究,都能支持他的观点。其后,方舟子继续质疑:所谓美日2011、2012年的研究报告,是PM2.5浓度与癌症病死率的关系。而他引用的论文,才是关于肺癌发病率的。

  由于双方讨论问题的高度专业性,这其实又是一个包括笔者在内的普通人无法判别是非的问题。就算是把那些论文摆在大家面前,看懂的人也没几个。不过我从双方激烈的争论中,倒是发现双方其实有高度的一致,那就是双方都认同:关于这个问题的任何观点,必须要有研究的基础。

  这就接近了问题的核心,也就是说,科学家的权威,其实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或者是自己有深入的研究,或者是深入了解其他学者的研究状况。如果离开了这个基础,那么科学家说的话,就缺乏说服力。

  一般来说,科学家在学术共同体内部,大体还能恪守“不研究,不发声”的原则。但现代社会,科学家不仅要面对专业同行,也要面对公众,要负起对公众答疑解惑的职责。特别是很多专业问题,往往会演化成公共问题,这样的时刻,尤其需要科学家的声音。而科学家的发言尤需慎重。

  值得称道的是,在遭遇方舟子的质疑后,钟南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现有国际国内学术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不足。据他介绍,国外的现有研究是在PM2.5低浓度的前提下进行的,“通常只研究40、50以下的问题。”但我国多地的PM2.5浓度已经飙升上百,今日北京PM2.5指数也达到221,综合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这种重度污染天气下,灰霾对肺癌的影响具体有多大?目前依然是空白。”因此,钟南山建议,今后医学研究机构应当协同环保、气象、公共卫生预防部门,共同研究。

  事实上,无论是钟南山,还是方舟子,在过去,都有过光荣的历史,他们以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专业素养以及科学道德,在一些专业问题和公共问题上,仗义执言,维护了公共利益,从而赢得了公众的尊重。这正是作为科技工作者的本分所在,也是他们今后发言的根基所在,更是科学家们正确使用他们话语权应当恪守不渝的不二法门!(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关键词:科学家,研究,问题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李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