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河北纸媒

民众为何要想方设法见“县官”

http://www.hebei.com.cn 2013-02-28 11:19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身作则、自上而下的这一轮改作风热潮中,媒体记者赴湖南山东山西等七省调查群众与县领导见面难度,“大多被挡门外”的结果显得分外扎眼。有网友吐槽:“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但主人想见公仆,为何如此难?”

  领导难见并非近日才有,也非仅限于县级这一层。在一些地方,党政机关的楼堂馆所越建越豪华,“门槛”也越来越高,装上了先进的门禁设备,传达室成了“检查站”,门卫保安自称是领导干部的“过滤器”。

  面对指责,一些领导干部会觉得很委屈:工作紧张,任务繁重,哪有精力接待不经预约、“擅自”上门的群众。机关工作人员也认为,为忙碌辛苦的领导“挡驾”“过滤”,是光荣使命、神圣职责。

  实事求是地说,在“大政府”的管理格局下,地方领导的工作时间十分宝贵。任何一个市县,人口动辄数十万,真要“敞开大门”接待群众,会有上访者蜂拥而至影响工作的顾忌。书记、县长毕竟不是信访办主任。

  不过,湖南桂阳的实践证明,对群众的“觉悟”不应过分轻视。当地百姓说:“除非特别重大又难以解决的事情,我们才会去找县领导。一般的事情我们还是会去找相关部门,我们也知道书记、县长平时很忙,不会轻易去找他们。”三年下来,直接敲开县长门,在办公室解决的矛盾纠纷只有十余起。一些地方公布领导干部手机号,开始时各种骚扰电话也不少,但经过一段时间,就趋于正常。

  可见,“敞开大门”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一些领导怕见群众,要么是工作能力差,面对解决疑难问题有畏难情绪,要么是为政理念不正,面对百姓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做派。如此“隐身”,正是一座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的无形的墙。一些地方的党政部门深居高楼大院内,外设重重门卫,正是与当地社会不和谐、矛盾多、纠纷多互为因果。越是脱离群众,越是工作难开展,越是矛盾多发,如此恶性循环。

  “郡县治则天下治”,县一级在党和国家的机构设置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县一级的领导干部,有怎样的工作作风,直接与一个地方的发展稳定休戚相关。略微比较,我们就可发现,政府更开放、施政更透明、领导干部不高高在上的区域,往往经济发展更快、社会更加稳定。

  事实上,书记县长办公室“公开挂牌”的宣誓作用大于实际作用。我们既倡导领导干部“敞开大门”,更需反思“县官难见”折射出的机制欠缺--群众为何想见领导?

  群众想见领导,往往意味着正常工作程序、渠道的失职、失误,意味着领导的表态、批示,具有扭转乾坤的作用。如果一市一县的党政部门各尽其责,所有工作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程序执行,“该办之事不必找领导,不该办之事找领导也不能办”,那还有多少人需“越级”求见领导?书记县长还有摘下办公室牌子“隐身”的必要吗?

  群众想见领导,往往意味着是矛盾难以解决,只能上移。如果当地能严格执行党政领导主动下访、定期接访的规定,如果信访部门能切实发挥作用,而非擅长“踢皮球”,自然能够将矛盾化解在平时、化解在基层,群众又何必奔波几十里,面见领导呢?

  “县官难见”,更反映出现有干部考核、升迁过程中群众评价“失语”的漏洞。如果当地群众对干部仕途有足够的话语权,县官岂敢不见民?反之,如果考察干部忽视百姓评价,官员自然“两眼向上”,无暇他顾。

  要消除“县官难见”的表象,就必须弥补背后的这些机制欠缺———让制度正常高效运转,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让官员真正以“公仆”自居,视人民为主人。如此,方有郡县治、天下治。(郑昌祥)

关键词:领导干部,挡门外,信访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