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河北纸媒

当“少年志”成为“当官控”

http://www.hebei.com.cn 2013-03-14 10:5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王景武看来,“我们这辈人,贯彻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很多人从小立志要当科学家。而现在的孩子,都想当官、当公务员,想当科学家的,少之又少。”如果说孩子们的理想是“少年志”,“少年志”过于现实了,那结果又会怎样?

寻找“不稳定生活“的精彩可能

王聃(《潇湘晨报》评论员)

在我看来,与其说王景武代表是在感慨两代人不同的择业取向,不如说他指出了当下年轻人“发展”的“浮躁”。许多年轻人正在失去“仰望星空”与追求更广阔人生的兴趣,他们渴望到体制去,到永不失业的地方去,由此造成了公务员报考热长年不衰,连有编制的清洁工岗位也成为热抢的对象。

当然,必须要说的是,任何人都有自由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正因如此,仅仅轻率地批评“这一代人”过度务实,仍是不够的。想做官,想当公务员,说到底,是在追求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而单从年龄特征来看,年轻人更应具备敢闯敢拼、追求不确定未来的动力,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多元尝试的勇气?

一个“社会人”的勇气,只能依赖于宽容的外在环境与生存资源获得的低难度来传递。年轻人热衷于到体制内去,问题或许正在于,社会并未传递给他们足够“不稳定生活”的精彩可能。当职业流动出现大面积倒挂的状态,这一定会阻碍社会整体的活力。要真正令“少年强”,令年轻人也不惮于过更“崇高”的生活,只能经由更深层次的持续变革。具体说来,一是继续强化公务员与事业单位的转型,为其“祛魅”。此外,还必须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当社会其他岗位的收入与荣耀感,也能达到降低生存压力、修复信心的功用时,个体发展浮躁的现象自然就会减少直至消弭。

理想扁平化,隐喻“童年消逝”

佘宗明(《华西都市报》评论员)

“孩子都想当官”的说法,我们并不陌生。在第13届中国科协年会上,有项关于“中小学生理想职业”的调查显示,在包括教师、公务员、科学家在内的9个选项中,科学家被排在第7位,而排在首位的,就是当公务员。“童言无忌”,孩子理想再荒诞,原本也可以理解。可当孩子对当官趋之若鹜,当“公务员”在其理想排序中居首,它投射的斑驳现实,仍令人忧心:当孩子们过早地变得现实,将功利欲求摆上理想橱窗,这是怎样的错乱?

孩子的观念,或是窥探社会价值变迁的窗口。当现实凛冽,形塑了孩子的认知;当成人们过早地在孩子思维的“白纸”上,涂抹各种色调,孩子的价值观难免会倾斜。

人大代表王景武说,以往孩子普遍想做科学家,现在却向往公务员。这种变化,的确堪忧,但就理想的贫瘠而言,这二者其实如出一辙。在开放有活力的社会,孩子们的理想,本应是多元不羁的,而非单线条格式化的,可以是科学家、公务员,也可以是慈善家、清洁工……千姿百态,才合乎孩子的天性。

可当孩子的职业理想,窄化成“做科学家”或“当官”,这本身就不正常。理想扁平化之下,隐喻的恰是童年的早逝。孩子的境遇,预示着民族未来。若孩子没了童年,失去仰望天空的意兴,公共生活也会变得想象力匮乏,活力消退。“鸟儿的翅膀绑上赘物,还能飞得远么?”对孩子而言,卸去他们的重负,涵养其天性,才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少年志,现实,理想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