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走进王尚海,传承塞罕坝精神

来源: 长城网 作者:于涛 2017-07-14 08:52:49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如今在塞罕坝,落叶松面积达68万亩,是第一大树种。在塞罕坝人心中,最早让落叶松在塞罕坝大面积扎根的“老书记”王尚海,就是一棵挺拔的青松。虽然他已经离世近28年了,但作为塞罕坝上一面不倒的旗帜,王尚海的精神已深深植根于这片美丽高岭。(6月28日《河北日报》)

  在塞罕坝,人人都知道“一棵松”的典故。可以说,没有“一棵松”就可能没有现在壮观的塞罕坝林海。老书记王尚海就是塞罕坝的“一棵松”。1962年,刚刚40岁的王尚海是承德地区农业局长,一家人住在承德市一栋舒适的小楼里。塞罕坝建林场,组织上动员他去任职。这个抗战时期的游击队长,后来曾担任围场第一任县委书记的汉子,像是要奔赴新的战场,交了房子,带着老婆孩子上了坝。于是,他成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

  传承塞罕坝精神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满怀信心去造林,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会有差距。前两年造林成活率只有8%,生活环境异常艰苦。1963年冬天,塞罕坝偏偏又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一些从城里来的大学生和职工被困在坝上无法回家过年。思乡之情加上造林失败的坏情绪,让有些人打起了退堂鼓,但是王尚海不服输,愣是带领这群塞罕坝人向荒原开战了。一战就是30多天,由于连着多天不洗脸,去时的年轻小伙,回来时都变成了胡子拉碴的“小老头”。但是,他们的坚持成功了,10月初,马蹄坑“大会战”所植落叶松平均成活率达到99%以上!这是国内首次用机械栽植针叶树获得成功,笼罩在塞罕坝上的愁云被驱散了。正是因为王尚海等人的坚忍不拔,才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这正是我们需要传承的塞罕坝精神。

  传承塞罕坝精神需要秉持科学求是的态度。建场之初,种苗供应是一大难题。到外地买苗,每年只能买到100多万株,完成300多亩造林任务。而且从外地买的苗有很多难以适应坝上的气候条件,王尚海等人决定自己育苗。他们大胆试验,经过2年多的摸索,创业者们改进了传统的遮荫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法成功,彻底解决了大规模造林的种苗供应问题。经过不断钻研和探索,他们还解决了机械损伤苗木等难题。近年来,塞罕坝林场有40多项科研成果在林业生产中得到应用,这正是塞罕坝科学求是精神转化的实际成果,因此,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传承塞罕坝精神。

  传承塞罕坝精神要有敢于艰苦奋斗的泥土气。建场之初,人心不稳,为了让人们都安心下来,王尚海把妻子和5个孩子带上了塞罕坝。搬家那天,只从家里带来了一个书柜、两个箱子、几件炊具,全家人在临时腾出的一间职工宿舍里安了家。在身边群众眼中,王尚海并不像一个“当官的”。他没有官架子,穿得总是很破旧,常年就在普通工人堆里,一眼看去都分不出来。正是因为这平易近人的泥土气,和身边群众共同艰苦奋斗,才留下这望不到天际的塞罕坝林场,才留下让无数人传颂的塞罕坝精神。

  随着我们走进王尚海,越发对他崇拜。他是塞罕坝“一棵松”。我们要做“一棵树”,扎根基层肥沃的土壤,用真心真情服务群众,将塞罕坝精神发扬光大。(于涛)

关键词:王尚海,塞罕坝精神,河北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