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热点推荐

[e观沧海]弘扬塞罕坝精神 再续河北新传奇

来源: e观沧海微信公众号 作者:魏金改 2017-06-27 17:17:3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位于河北省最北端的一处大型国有林场。6月的塞罕坝打开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放眼塞罕坝,醉人的绿海,令人心旷神怡。可谁曾想,这里曾经荒寒遐僻、黄沙漫漫,由于连年火灾、乱砍滥伐,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成为人迹罕至的荒原。而今天的塞罕坝,是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相继被评为"中国最佳森林公园" 、"河北最美的地方"。

  今天,这个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已经成为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每年为京津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体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从茫茫荒原,到人工林海,从风沙漫卷,到天蓝地绿,塞罕坝半个多世纪的生态变迁,是一部艰苦奋斗的绿色传奇,是一曲无私奉献的红色壮歌。

  “把党交给的工作做好”,朴素的信念支撑着几代塞罕坝人用生命书写绿色传奇。1962年,369名创业者来到这里,没地方住,人们就地取材,用草坯建起简易的干打垒,用石头和莜麦秸搭起草房;没粮食吃,他们就派出一部分人员开荒种地,一边造林一边种粮。温度降到零下40摄氏度,室内也变成了冰窖,下雪了,三尺厚,推不开门,只好从后窗跳出去……创业者们在这里啃窝头、喝雪水、住马架、睡窝棚、钻地窨子,攻克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一项项技术难关。55年来,一代又一代林场党员干部和职工以改善生态、造福京津为己任,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造出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

  只有荒凉的沙地,没有荒凉的人生。品读塞罕坝人的故事,久违的感动一次次涤荡我们的心灵。从第一代“六女上坝”的感人故事,到第二代“夫妻望火楼”,再到第三代大学生培育新品种,创新防火、防治病虫害等,棵棵青松见证了几代创业者艰难跋涉的足迹,也永远铭记着几代塞罕坝人甘于奉献、勇于拼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实干精神。55载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几代塞罕坝人用奋斗与奉献刻写人生坐标,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我们从这个英雄群体身上读懂了什么是责任和担当,什么是奋斗与坚守。

  心在哪里安放,人就会在哪里绽放。塞罕坝不仅仅是地球上一片绿海,更是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扎根生长的地方,是为民造福的初心萌芽的地方。弘扬塞罕坝精神,就是要像塞罕坝人那样艰苦奋斗,苦干实干,事争一流、激情工作。弘扬塞罕坝精神,就是要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志向,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再难再累不抛弃不放弃,坚定信念,恪尽职守、夙夜在公。弘扬塞罕坝精神,就是要听从党的召唤,忠于使命,把党交给的工作扎扎实实做好,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上建功立业,用实际行动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把青春与梦想安放在塞罕坝的执着坚守,塞罕坝人彰显的不平凡,为社会前行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当前河北省正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加快”“六个扎实”总体要求和“三个扎扎实实”工作要求,需要我们以塞罕坝人为榜样,继续弘扬“塞罕坝精神”,以敢揽重任的担当,面对硬仗冲锋陷阵,面对矛盾迎难而上,面对风险挺身而出。凭借塞罕坝精神,我们已经把塞外荒原变成万倾林海,我们更加相信,依靠和创新塞罕坝精神,一定有能力把河北打造成经济强省,为美丽河北再续新的传奇。

关键词:塞罕坝精神,河北,生态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