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热点推荐

[e观沧海]最绿的坝,最红的心

来源: e观沧海微信公众号 作者:高永维 2017-06-28 17:14:1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塞罕坝是一部传奇。到过塞罕坝林场的人,都会被望不到边际的绿色震撼,听过塞罕坝故事的人,都会被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

  塞罕坝的绿色,真的来之不易。今天满眼的葱茏,源自愚公移山般的坚忍不拔。曾经的塞罕坝,人迹罕至、黄沙漫漫。自1962年369名创业者来到这里以后,半个多世纪时间里,几代塞罕坝人躬耕不息、造林不止,硬是将茫茫沙地变成了莽莽绿洲。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高达80%的森林覆盖率,这就是塞罕坝人交出的绿色答卷,这就是塞罕坝为京津地区构筑起的生态屏障。这样的功绩,注定被载入史册!这样的功绩,必然被刻上丰碑!

  塞罕坝人应该被敬畏,因为他们干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都说“创业艰难百战多”,可是像塞罕坝这样难的,还真的是不多见。在渺无人烟的茫茫沙地中,塞罕坝人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生存下来。没有地方住,就用草坯和石头搭窝棚,没有粮食吃,就边开荒边造林……第一代塞罕坝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倔强地在塞罕坝上扎下了根。随他们一同扎根的,还有一棵棵的树。面对严寒而漫长的冬季,面对年均长达7个月的积雪,面对缺乏高海拔地区造林经验的困窘,面对前两年造林只有8%的成活率,塞罕坝人凭借不服输的劲头,迎接了一个又一个挑战,破解着一道又一道难题,硬是在这里种出了一片洋溢着生机和希望的绿洲。把黄沙变成了绿树,把绝望变成了希望,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就是塞罕坝人的气质和品格。

  塞罕坝人应该被尊敬,因为他们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干好一件事。尽管后来生活条件明显好转,尽管后来种树变得相对容易,可是选择塞罕坝就意味着远离繁华,就意味着一辈子的坚守,令人动容的是居然还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55载寒来暑往,每个塞罕坝人都在坚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种树护绿。从50多年前引进樟子松开始,创新的基因在塞罕坝就一直没有断代,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技术难关一一被攻克,一部塞罕坝林场的发展史,也成了中国高寒沙地造林的科技进步史。55年来,20对夫妻坚守望火楼,上百万亩的塞罕坝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这又何尝不是忠于使命、精益求精的匠心所在。塞罕坝人几十年几代人都在做好植树这件事,这样的认真、坚持、奉献和执着该是何等可贵!

  塞罕坝人应该被传扬,因为他们不仅种下了绿色更种下了一种精神。当时间跨越过半个世纪,最早到达塞罕坝的那批人,有很多已经离开了人世间。然而,他们当年种下的树已成林,他们用血和汗写下的塞罕坝精神还在发扬光大。为了种下一片绿色,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一代又一代的塞罕坝人,舍弃了繁华甚至牺牲了生命,或许他们并不觉得自己伟大,可是有太多的人知道,塞罕坝人早已经和塞罕坝的树融于一体,成为了矗立在美丽高原上的奇迹。时代变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会变,忠于使命的品质不会变,绿色发展的追求不会变,这是浸入塞罕坝人骨髓中的精神,这是激励着无数人前行的动力。

  从茫茫荒原,到人工林海,从风沙漫卷,到天蓝地绿,这就是塞罕坝的传奇。望着万顷碧波荡于眼底,听着阵阵松涛响于耳边,或许你不会想到塞罕坝曾经的荒凉,可是当你重温塞罕坝半个多世纪的生态变迁,你一定会感觉到塞罕坝人怦怦跳动着的那颗赤诚的红心!是的,最绿的坝,最红的心!

关键词:塞罕坝林场,绿色,精神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