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走读”乱象需培植“住读”环境
一些家住城里的基层干部,不深入群众、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是常常往家跑,被称为“走读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收官之际,全国共有超万名“走读干部”被排查发现,6484名被查处。这是中央首次大规模集中处理这一长期遭诟病的干部作风问题。(10月13日《现代金报》) 全国有一万多名“走读干部”,其中6484名被查处,数字触目惊心。这也表明,干部“走读”,已成为全国一种通病。“走读”成疾,轻则影响了办事效率,疏离了干群关系;重则增加了公车成本,浪费了公共资源,更容易滋生职务腐败。因此,治理“走读”乱象,查处“走读干部”,十分必要。 然而,“走读”之风盛行,固然与一些干部作风漂浮、乐于享受有关,但板子不能全部打在“走读干部”身上。必须从体制上找原因,如干部异地任职,客观上也为“走读”提供了现实土壤。再者,由于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干部待遇比较低,一方面导致有的干部不愿扎根基层,或人在基层,心却在城市;一方面致使干部家属不愿“陪读”,更不想将家安在基层。 因此,若想从根本上治理“走读”乱象,不能止于对“走读干部”的查处,应从规范干部任用等环节入手,培植干部“住读”的制度环境。首先,应规范异地任职,干部异地交流不宜过于频繁,异地任职时间原则上不超过5年;同时,对下派基层、尤其是农村的干部,实行任期考核,并实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等激励机制,对那些工作扎实、成绩突出的干部,优先安排进城任职,并提拔重用;再者,做好干部家属随迁工作,对于干部在工作地安家,应在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条件。 特别是,应采纳专家建议,将“走读干部”治理纳入民主和法治的轨道。比如,完善现行公车管理制度、财经制度和报销制度,让想“走读”的干部“走不了、不好走”;还要完善群众批评和投诉渠道,严格问责制度,让正在“走读”的干部“走不远”。更重要的是,不断改善基层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收入分配改革上向农村基层倾斜,大幅提高基层干部的工资待遇,使他们既安家基层,又安心基层。(张西流) |
关键词:走读干部,基层,群众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