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首次大规模整治干部走读之风 6484人被查处
  一些家住城里的基层干部,不深入群众、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是常常往家跑,被称为“走读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收官之际,共有6484名“走读干部”在专项整治中被查处。这是中央首次大规模集中处理这一长期遭诟病的干部作风问题。有专家称,这意味着反“四风”不仅剑指吃喝奢靡等“明疾”,还深入到党员干部工作态度、考核考勤等“庸懒散奢贪”的“暗症”。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告诉记者,干部“走读”实际上是一个老问题,近年来,情况似乎变得更加严重。“专项整治活动中发现查处如此数量众多的干部,着实让人震惊”。 …[详细]
中央首次大规模整治干部“走读”
全国超万名“走读”干部被排查发现 全国超万名“走读”干部被排查发现
  全国共有超万名“走读干部”被排查发现,6484名被查处。其中,黑龙江省共排查出“走读”的乡镇干部4726人,已整改2350人。四川查处1746人,湖北查处1180人,河南查处513人,青海查处190人,江苏查处162人,广东查处136人,浙江查处84人,海南查处60人。 …[详细]
“难觅县长踪迹,只能抱着文件袋送至省城审批”
一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县委书记讲述,他们县城距离省会城市市区只有90多公里,大约1个半小时车程,前任县长从省城调来,家住省城,于是很少在县城出现,最短时一周只有2天时间在县城,深入基层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这位县长以“跑项目”“争取资金”等各种借口留在省城,县里的工作人员只能提着文件袋送至省城给县长审批。 …[详细]
干部“走读”问题乡镇地区比较突出 城市地区则较少
专家分析,干部“走读”问题主要在乡镇地区比较突出,城市地区则较少。所以,那些拥有广大农村的省份,相对来说查出的数量就较多。同时,由于查处力度和执行标准不同,有一些地方干部“走读”问题也很突出,却在查处方面并没有充分体现。 …[详细]
多重因素促成干部“走读风”
某些干部脱离群众、作风不实 某些干部脱离群众、作风不实
  “基层干部应该在乡镇工作,两脚应该踩在泥土上,这样才能更真正服务于民。”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走读干部”心不在岗,脱离群众,作风漂浮,只是把工作地当成一间办公室,不要说对基层发展有什么贡献,还会滋生一系列“四风”问题。 …[详细]
基础设施改善 为干部“走读”现象抬头创造条件
西部某县的一乡镇的党委书记说,西部地区山路多,以往基础设施条件差,下村没有三五天回不来,周一带着粮食步行或骑着单车走村串户,晚上在农民家居住,直到周四或周五才能回到家中。如今基础设施改善后,偏远的乡镇到县里大多不超过2个小时,一般乡镇半个小时内便可到县城,从县城到中心城市更是方便,这为干部“走读”创造了条件。 …[详细]
年青一代公务员大多不愿扎根基层
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专家罗国安认为,除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外,年青一代公务员大多不愿扎根基层也是干部“走读”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选调生、公务员队伍大多是学历较高的大学毕业生,曾在高校所在地的城市生活,不少人向往城市生活,他们不安心长期扎根基层,而是将基层当作跳板,因此他们往往成为“走读”的主力军。 …[详细]
热衷于向上争取“项目”“资金” 不安心于扎根
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如今不少县级干部都是厅局交流而来,他们家原本就在城市里,一些县领导经常不在县里,热衷于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在基层则习惯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对于乡镇而言,一些党政“一把手”则是从县委、县政府或县直机关调派而来,并不安心于扎根乡镇。 …[详细]
干部“走读”易引发腐败和工作重大损失诸多问题
“走读”看似是小事 发展下去可能就是渎职 “走读”看似是小事 发展下去可能就是渎职
  不少群众反映,“走读干部”工作在当下,“生活在别处”,不能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岂能和老百姓同心、同德、同奋斗?天津一位纪检干部说,“走读”看似是小事,其实反映了对工作的态度和对群众的感情,发展下去可能就是渎职。 …[详细]
履职敷衍与百姓隔离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徐行说,一些乡镇干部只有在领导点名时见见面、点名后不露面,层层搞“遥控指挥”,既不能及时履行职责,对群众诉求和基层实际也难以把握,无形中与老百姓竖起一堵墙。河南一位农民说,在我们眼里,有些干部就是高高在上的“大老爷”,我们不熟,也不愿意跟他们说啥。 …[详细]
占用公共资源滋生腐败
干部“走读”造成许多潜在的腐败现象。一些干部频繁往返用公车接送,增加财政负担,滋生“车轮上的腐败”,助长了特权思想。一位县城干部说,县里数十位“走读干部”,仅每年花在车辆汽油和保养方面的费用就有近20万元。 …[详细]
突发情况易造成重大损失
海南省一位干部说,“走读”的干部,在“德能勤绩廉”考察中,“勤”这一项一般都存在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当本地出现群体性事件、灾难险情、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时,“走读”给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理留下隐患。媒体就曾报道,一次洪水猛袭某镇,当县委书记赶到现场时,该镇党政一把手还迟迟未从县城家返回。 …[详细]
干部“走读之风”亟待整治
让“走读干部”既走不了又不想走 让“走读干部”既走不了又不想走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干部“走读”看似小事,如何处理则关系到能否保持好党群的血肉联系。这次中央大规模集中处理“走读干部”,表明反“四风”不仅剑指吃喝奢靡等明疾,还深入到干部工作态度、考核考勤等庸懒散暗症,是对作风建设抓常、抓细、抓长的拓展和深化。 …[详细]
“走读干部”的真问题在于往哪走
只要权力资源依然高度集中在上级领导手中,只要评价官员的标准还是一切唯上而群众无从参与意见,则类似“走读”注定难以真正禁绝。不仅家在城市的“走读干部”会不停地来回“走读”,就是那些家在城市、工作地也在城市的官员,也会每每“过家门而不入”,往更大的城市去走,往更热闹的名利场去走。 …[详细]
治理“走读”乱象需培植“住读”环境
首先,应规范异地任职,干部异地交流不宜过于频繁,异地任职时间原则上不超过5年;同时,对下派基层、尤其是农村的干部,实行任期考核,并实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等激励机制,对那些工作扎实、成绩突出的干部,优先安排进城任职,并提拔重用;再者,做好干部家属随迁工作,对于干部在工作地安家,应在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条件。 …[详细]
治理“走读干部”不妨釜底抽薪
根治“走读干部”,不妨来个釜底抽薪,像治理“裸官”那样治理“走读干部”。比如可规定,凡属于“走读干部”的,在提拔时,一律不安排担任基层单位“一把手”;已担任“一把手”的,要进行调岗换位。当然,基层干部也有权享受天伦之乐、家庭生活,也不能渴求他们只工作,而不要家庭。为解决两者矛盾,地方组织部门应当在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和居住等问题上,给予一定的特殊政策,尽量做到“举家任职”。如此,才能让基层干部对家庭少点牵肠挂肚,更安心于基层工作。 …[详细]

参考:五步专项治理干部“走读”

 

抓好教育引导:

 

把纠正基层干部“走读”现象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工作和整治“四风”的重要内容,要求乡镇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解决“走读”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教育引导,使广大基层干部主动参与,积极支持配合,进一步强化机关工作纪律,真正形成干部坚守岗位、服务群众的工作格局。

 

强化纪律要求:

 

规定工作期间,除应公出差、开会或特殊情况经批准请假外,务必坚守工作岗位,明确对公车使用的责任要求,防止公车成为干部“走读”工具。住夜期间,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带头住夜,除开会、请假和出差等特殊情况外,每人每星期在工作所在地住夜不少于4天。并且严明值班纪律,严格执行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期间值班规定,双休日和节假日实行领导干部在岗带班和一般干部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重要岗位专人值守,同时公开值班人员姓名等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规范制度保障:

 

规范日常考勤制度,建立健全上班签到、出勤公示、领导带班、干部值班考勤等制度。请销假制度,完善干部出差,事、病假等请销假手续,外出辖区要请示,下乡要报备。工作人员实行去向告知公示制度。应急联动制度,要求正职领导干部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遇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介入处理并向上级报告。检查通报制度,由各单位负责检查、统计,汇总,将干部“走读”情况与工作津贴、年度考核等次、评先评优挂钩,形成从制度上约束“走读”的长效机制。

 

加强监督检查:

 

完善干部“走读”督查机制,采取查验考勤、夜访、暗访、电话查岗、突击查访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对乡镇干部坚守岗位的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对检查中发现违规“走读”的干部职工,将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

 

强化责任追究:

 

加大对基层干部“走读”行为惩处问责力度,对弄虚作假、不配合监督检查的单位,严格予以问责。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单位工作纪律涣散,多次出现“走读”或脱岗给工作造成重大责任事件的,按照相关规定,除追究当事人党纪政纪责任外,同时追究主要领导责任,对违反规定,经批评教育后仍不改正的干部,取消年度评先评优资格,并按照相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理。

 

 

什么叫“走读干部”?

 

“走读干部”一般指家住城里,不深入群众,不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是常常往家跑的基层干部,多为县乡两级干部,家住县城以上的城市,本人在县城或者乡镇工作,要么晚出早归,要么周一去单位上班、周五回家过周末。

 

 

 
精彩专题  
 
2014十一黄金周盘点
 2014十一黄金周盘点
别了!运行14年的“假日办”
 别了!运行14年的“假日办”
珍爱生命 远离黑车 安全出行
 珍爱生命 远离黑车 安全出行
下班回家顺道买菜出意外算工伤
 下班回家顺道买菜出意外算工伤
泥石流埋铁轨 羊倌冒死拦火车
 泥石流埋铁轨 羊倌冒死拦火车
“李鬼大学”如何行骗?
 “李鬼大学”如何行骗?
“见义勇为”再发酵
 “见义勇为”再发酵
高考“替考门”为何堵不住
 高考“替考门”为何堵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