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晕倒,乘客跑光”的多样解读
老外晕倒乘客惊慌凸显安全焦虑 除了上海地铁之外,在北京、广州等城市的地铁中,都曾发生过类似的情形。而且,在这些类似事件中,都在短时间内使人群大规模拥挤踩踏,容易造成人员伤亡。问题是,本来是极其平常的事情,本不需要如此惊慌失措,却屡屡上演“大逃亡”一幕,背后的问题值得深思。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在公共场所缺乏安全感,对于潜在的危险存有隐忧,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往往就会“草木皆兵”。诚然,一旦遇到危险情况,公众第一时间做出自我保护,也是人之常情,并不需要过度苛责。但是,在没有任何危险情形的前提下,公众选择了盲目的跟风态度,这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了。很多时候,在公共场合,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往往会被以讹传讹,在无形中不断被放大,甚至会引发巨大的群体恐慌。 坦白而言,事件可能微乎其微,但公众内心的自我加压,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面临险境,时刻紧绷自己的神经,恐惧感一直伴随左右。可以说,恐由心生,越是内心紧张,就越会让自己陷入到盲从和慌乱之中不能自拔。而如果每个人都保持冷静、克制,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往往就不会引发群体性慌乱。 由此,如何减轻公众的安全焦虑感,就成为了摆在面前的重要问题。诚然,公民个人素养的提升,自我防护、判断能力的增强,以及个人公德意识的补强,都需要及时跟进和完善。但同时,政府部门的公共责任也不能疏漏,如何在公共场合建构起安全管理体系,形成全方位的安全防控机制,就成为了政府部门的责任主旨。在这方面,很多城市都出台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如何将这些制度和规定应用到现实中,就需要更加周密、合理的部署和安排。 说到底,公共场合中的群体性恐慌,暴露出的是公众的安全焦虑,亟须以妥善方法进行解决。唯有如此,才能消除公众内心的彷徨和恐惧,重塑安全公信的公共环境,从而避免群体性事件不断上演。(刘建国) 简单呼吁换不来理性对待 一名乘客的晕倒没能获得身边乘客的救助,反倒引发了群体的骚乱,在社会日趋文明进步的今天,这不能不让人觉得有些尴尬,甚至觉得有点儿荒唐。此次事件与外国人的身份无关,最多也只能算作导火索,问题也不再是简单的扶不扶、救不救,根源则在于人们对突发问题应对知识的严重匮乏和能力的不足。 当出现群体突发事件时,不问缘由也不对事实做出任何判断,无头苍蝇似的乱撞只能使问题复杂化,增加处理难度,同时还可能引发拥挤踩踏、摔倒受伤、物品遗失等次生灾害,造成损失加剧,问题恶化。 这些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难理解,但是当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难保不盲目跟从随大流。所以,这就要求发现问题的第一人或是问题的直接接触人能够有很好的应急判断及应对能力,而这点仅仅依靠简单的呼吁是很难做到的,关键则还是要有一套科学成熟的机制来配合完善,能够让人从容应对或是合理应对。 一方面需要的是地铁等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局面,消除人的本能恐慌;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人的应急知识教育,教会人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该如何处理才能把损失降到最小,避免人为地制造恐慌。此外还需要辅以见义勇为不必承担过度责任,讹人、碰瓷纳入征信体系等配套制度,打消人的顾虑。 就像地震、火灾发生时所有人都会恐慌一样,只有当人们懂得了湿毛巾掩口鼻、棉被堵门、生命三角支撑等自保、自救措施之后,才可能不过度慌乱,有选择地避险,把损失降到最低。天灾我们尚且如此,而此等“人祸”为什么就不能也让公众知道该如何应对呢?希望通过此次事件,相关部门能把落下的功课补上,莫让此等荒唐事情再度上演了。(刁志超) |
关键词:老外,晕倒,乘客跑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