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社会民生

“老外晕倒,乘客跑光”的多样解读

来源: 西安日报 作者: 李方向 左崇年 刘建国 刁志超 2014-08-21 08:47:4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2号线上一老外乘客在座位上晕倒,周围乘客无一相助竟仓皇逃窜,引起前后3节车厢乘客惊慌,蜂拥冲出车门,甚至摔倒……记者昨天从上海地铁方披露的2起典型乘客惊慌案例中发现,乘客对突发情况反应过度,盲目跟风,极易引发次生灾害。地铁方再次呼吁,乘客遇事莫惊慌,冷静判断后合理应对。(8月20日《解放日报》)

  乘客仓皇逃窜,暴露应急演练短板

  一老外在座位晕倒,竟然引发前后3节车厢乘客仓皇逃窜,着实让人大跌眼镜。看似是公众见死不救的疯狂,实则是公众面对突发事件不知如何应对的尴尬。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突发事件逐渐增多,可是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观念却未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依然停留在“天下太平”的水平。对公众来说别说参加过应急演练,就是连看也没有看过。所以,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也缺乏沉着的临危心态,公众唯一能做的就是“明哲保身”,迅速远离现场别让自己受伤害。可以说这充分暴露了应急演练的短板,地铁乘客仓皇逃窜,无关见死不救!

  对公众来说应急能力的形成并不是天生的,需要一次次地演练或实战才能变得沉稳和临危不乱。现在我国应急演练也仅仅局限于公安、消防、交通等肩负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很少参与,更别说普通的公众。出现突发事件后,公众出现一些让人愤慨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注定了公众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主体。所以,在应急演练时公众参与不应成盲区。在公众参与应急演练方面,应借鉴国外经验: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各个城市都设有专业的训练中心,经常性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的教育和训练,提高社会民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伦敦,有一些教会和慈善组织以及基金会发起的社区运动,叫社区睦邻组织运动,一旦发生灾害,相互互救。希望国家应对应急演练进行顶层设计,不能让公众因不知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再造成次生灾害!(李方向)

  别误读“老外晕倒乘客跑光”

  “老外地铁晕倒乘客跑光”新闻标题很是抢眼,也很让人引起误读。好像咱国人冷漠,关键时刻见死不救,“大难面前各自飞”。其实面对老外地铁晕倒,乘客惊慌,这是“过激性反应”下无意识或有意识的“逃生”本能。乘客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看到有人“逃生”,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这是相互引发式的情况下“逃生”的“连锁效应”。

  我们看到,在地铁、公交车等公共场所,人群拥挤的地方,一旦发生不明真相的事件,只要一个人有反应性“逃生”之举,公众就会本能地跟着拼命出逃。很多乘客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或许,面对老外晕倒,有乘客本能反应是不是老外患了“埃博拉出血热”急性传染病,因为最近埃博拉仍在几内亚等西非地区扩散,该疾病的凶险,引发“全球危机”,媒体一直在提醒警示。所以乘客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有着这样的“过激性反应”是正常的。再说,时下的公共事件,导致“狼来了”的过于敏感反应也属情理之中。

  我们看到,尽管时下有“不敢扶”“有扶不起”的个例,但不容否认,关键时刻,有人出手相助的毕竟是大多数。如果在平时,在知情的情况下,相信大多数国人不会都无动于衷,而是会出手相助,或报警处理。

  面对老外晕倒,乘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惊慌失措,没有做出冷静判断,这是高度警惕的本能,同时也折射出公众对相关知识的匮乏。在这个关键时刻,需要地铁方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对老外地铁晕倒做出准确判断,及时告诉乘客真相,回应公众的关切,做好疏导疏散工作,确保秩序不混乱,防止踩踏的事故的发生。应急机制反应迅速,走在公众反应的前面,公众才会保持理智和理性,也就不会有“过激性反应”的恐慌。(左崇年)

 [1] [2] 下一页

关键词:老外,晕倒,乘客跑光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