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河北纸媒

大学“更名风”背后的功利思维

http://www.hebei.com.cn 2014-05-19 11:26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2010年以来,湖北地区高校新增20余张新面孔,这些院校或是由原来的学院升格为大学,或“独立”,或更名,或合并组建,或新建。目前,高校更名大战还在继续,本月将有武汉工商学院、文华学院等三张新面孔呼之欲出。在高校校名换来换去之时,湖北有15所高校名称近似,导致开学时经常有新生走错校门。(5月18日《贵州商报》)

  大学的改名现象,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改名的高校越来越多,仅仅一个武汉市,在三四年之内就有20余张新面孔大学出现,其中大多数都是改名的;二是改名变得越来越频繁,二次改名的比比皆是,甚至三次改名的也不少见。但不管这些大学改名的理由是什么,一般都脱离不了专科学校改名为综合大学、学院升为大学的“窠臼”。换句话说,就是改名后的“高大上”趋势很明显。

  这倒不是说大学的名字一旦确定就一定不能改,比如学校的性质发生了改变,由部属变为省属,或是办学内容发生了变化,为了突出某一个重点专业或学科等等,在具备了改名条件的情况上,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改名。但现在的问题是,多数高校的改名,显得很随意,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好吸引考生报名,所以才出现了愈演愈烈的高校“更名风”。

  所谓的“好名字”也并没有太多选择,于是就出现了同一座城市很多高校名称只有一字之差的现象。比如“武汉工业职院”和“武汉工贸职院”;“武汉商学院”和“武汉工商学院”等等,这些高度雷同的高校名称不但让人看不出办学特点,而且还容易让考生彼此混淆。网友爆料称,有考生本来报考的是武昌理工学院,结果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字之差,填成了“武昌工学院”,直到开学报名的时候才发现这样的错误。

  高校频繁更改校名不但表明教育部门在高校更名设置和管理上不够严肃,同时也说明高校自身对办学目标缺乏认识,这无疑不利于高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突出自己在某方面的学科和专业优势,从长远来看,既对高校本身的发展不利,同时也对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不利,当然也就是对大学生们不利。说到底,大学“更名风”的背后,反映出的是高校浓厚的急功近利思维,而教育是最忌讳急功近利的,在这方面,我们并不缺少深刻的教训。

  当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大增,结果国内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外语专业,有些更是针对性的开设了“外贸英语”“经贸英语”专业。结果几年之后,外语人才大大超过了社会需求,给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带来极大的困难。

  对于“更名风”,首先需要高校本身多点长远眼光,少点急功近利思维,其次需要上级教育部门加强引导和管理,不能允许高校随意改名、频繁改名,及时刹住“更名风”。(苑广阔)

关键词:高校,更名,专业优势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