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念”契合“机会” 就业还很难吗?
助力大学生“有业可就”仍需多方合作 李竹梅等从事就业工作的负责人呼吁,对大学生来说,转变就业观念并非强迫学生无条件地“有业即就”,而是倡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明晰职业定位,“比如结合职业能力、兴趣等将职业定位分高、中、低三种。如果学生能力和最高的求职目标不能匹配,那先退而求其次,选中间的,如果中间的实现不了,那可能还得再降一层,通过逐步的积累最终达到高目标职业发展。尽早进入目标行业是关键。” 除了大学生本人要转变就业观外,学生家长也要“与时俱进”,打破“非国企、非事业单位”不就业的“传统”。“我们希望每位大学生能通过尽早就业实现人生价值,让自己安心、家长开心、学校放心。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提升职业发展的资本,而不是束缚职业发展。”李竹梅说。 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表示,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政府也给吸纳一定数量毕业生的民营企业给予优惠政策。一项数据显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吸纳就业比例上占了70%-80%,对经济贡献发挥了很大作用,是未来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鼓励大学生到民营企业就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处处长张琳说,“职校专业的应用性强,很多学生进了民企。实践证明,学生在民企发展很好。有些表现优异的学生,还能短时间获得晋升。” 李竹梅、张琳等表示,在呼吁学校、家长等“给力”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大学生不愿去体制外就业的原因并提供解决之道。“很多基层中小企业对大学生求贤若渴,但学生不愿去,主要原因在于担忧待遇保障差,这种心情我们完全可以理解。” 李竹梅等就业工作负责人建议,在鼓励大学生在基层就业和民企就业时,政府应更好地进行引导,给予吸纳了一定数量大学生的中小企业优惠政策,比如减少税收或经费支持,在帮助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的同时,也能为大学生争取良好发展的平台。(张文静、张阳) |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