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行车瘫痪,监管去哪了
3亿元投入、上千个站点、10万辆自行车、100万人办卡……曾广受关注的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打造了“满街都是自行车”的亮丽风景线,然而4年多的时间之后,却陷入“车辆少、租车难”,部分站点瘫痪荒废的地步。“民心工程”俨然成为“闹心工程”。(4月14日《北京晨报》) 关于“武汉公共自行车”,此前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布满誉美之词:全国最大的城市公共自行车运营系统;全国唯一全免费、政府授权、企业市场化运作、契约化合作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观念文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公共自行车管理的“武汉模式”,俨然成了我国城市公共自行车运营的代名词和各地效仿的不二榜样。 然而十分讽刺的是,就是这样一个需要全国学习的榜样,在当地政府投入巨资、运行仅仅4年多,却出现了公共自行车站点岗亭无人值守,且改为卖报售烟商摊,停车棚成为汽车停靠点,智能租车系统无法使用,即使有几辆自行车也多是“缺胳膊少腿”的破车,公共自行车的经营管理几近瘫痪。 一方面,武汉鑫飞达公共自行车公司作为武汉市公共自行车这一民生问题的直接运营和维护方,同武汉市政府等是签有承包经营协议的,武汉市政府给予了必要的补贴和授权后,在协议没有到期或解除的情况下,即便经营成本大、入不敷出,也不能成为其消极经营的理由。但现在的情况是鑫飞达消极经营和怠于管理,导致了大量公共自行车和设施的损坏甚至瘫痪,是一种明显违反合同、怠于执行合同的违法行为。 另一方面,对公共自行车运营负有不可推脱监管职责的武汉相关部门来说,却鲜见出面制止和要求其严格履约。固然,武汉公共自行车运营实行的是“政府主导扶持、企业投资运营”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职能部门在签约、给予必要的扶持资金和政策后责任的结束,反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监管责任的刚刚开始,比如企业运营到不到位、是否按规定运营等。早在两年前,就有人反映武汉公共自行车“坏车太多”、“无车可租”,但主管部门却没有采取有力措施督促经营企业整改,或者中止合同停止投入。正是由于监管的长期缺位,才导致了今日武汉公共自行车的大面积瘫痪。 而与“武汉模式”具有较大一致性的“杭州模式”,在武汉模式深陷泥潭的同时却如火如荼,关键就在于杭州政府后期管理到位,引导有序。如公共自行车运营公司一般一个月要向政府相关部门汇报一次,把运营情况、运营中的点位数、故障点位数进行报告,便于政府及时掌握情况,迅速采取应对措施。相反,在武汉,公共自行车运营都瘫痪了,主管部门竟然对运营公司运营情况还“不掌握”。 面对公共自行车的大面积瘫痪,武汉市有关方面除了对具体的监管细节、程序以及站点等设置是否科学合理进行必要的反思和完善外,更要针对运营中明显的不切实履约行为,以及明确制度面前怠于监管的行为,进行必要的严厉追责,营造严肃的监管氛围。毕竟,在明确的制度面前,只有严格的监管,才是形成健康公共自行车运营秩序的基础,“民心工程”才有可能避免成“闹心工程”。(余明辉) |
关键词:武汉,公共自行车,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