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河北纸媒

“民心工程”因何变成“闹心工程”

http://www.hebei.com.cn 2014-04-15 10:34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3亿元政府投入、上千个站点、10万辆自行车、100万人办卡……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在推行之初,曾打造了“满街都是自行车”的亮丽风景线。然而仅仅4年多的时间之后,这一“民心工程”便成了“闹心工程”——部分站点瘫痪荒废,“车辆少、租车难”,市民“排队退卡”……(据《新华每日电讯》4月14日报道)

  “民心工程”变成“闹心工程”,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4年间大起大落的遭遇,让人叹息,也发人深思。

  “民心工程”变“闹心工程”,负责运营的鑫飞达等公司当然难辞其咎。从报道中不难发现,这些运营公司不但没能履行合约,向群众提供便利的租车服务,而且把整个项目的运营管理搞得一团糟——管理公共自行车的站点岗亭都无人值守,有的甚至改为卖报售烟的商摊;停车棚成为汽车停靠点;智能租车系统无法使用……更为严重的是,在取得自行车项目后,(鑫飞达公司)心思就不在自行车经营服务上了,转而投向房地产、广告传媒等领域。其承接项目运营权的目的,似乎只是免费使用站点的广告位和领取政府补贴。如此态度之下,能运营好才是怪事。

  从更深层次来看,武汉市相关管理部门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公共自行车项目”,顾名思义,其最核心的特质就在于“公共”二字,它意味着对公众、对社会的责任。在公共事业中引进“市场的力量”,无疑是必要的。但把一个与成千上万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项目简单地“外包”出去,随后便开始当“甩手掌柜”,这肯定是行不通的——对利益最大化的追逐是企业的天性,当经济效益与公共利益产生冲突时,企业极有可能放弃公共利益而选择“向钱看”。正因如此,依靠“市场的力量”办公共事业,才更需要警惕“市场失灵”,更需要对运营企业加强监督和管理。从实际情况来看,武汉市相关部门对公共自行车项目运营的监督管理,并不能令人满意:项目具体财务情况,相关部门“两眼一抹黑”;大量站点被用于外包经营,相关部门“一问三不知”;甚至在媒体多次曝光“坏车太多”、“无车可租”等问题后,相关部门也未采取措施督促企业整改,或中止合同停止投入……

  一项旨在惠民、利民的工程如今却难以为继,的确让人“闹心”。可以预见,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类似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尝试还会在不同地方和领域出现。如何更好地借助“市场的力量”发展公共事业?怎样通过有效手段“把好事办好”?希望武汉这一“闹心”的“民心工程”能唤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张博)

关键词:武汉,公共自行车,民心工程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