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班”不过是应试教育的“变形记”
据媒体报道,当下,已招收了两届学生的上海市八中“男生班”,仍是中国仅有的全是男生的班级。 “男生班”设置的目的,是为解决所谓“男孩危机,”把学生培养成“浩然正气、乐学善思”的男生,而培养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性别社会化的过程。然而,“男生班”只是性别社会化的一种路径,而非全部。 性别社会化,是在尊重个性和自主性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不断强化性别意识,塑造性别认同。当学生的角色扮演和公众的角色期望断裂时,人们通常会认为是性别教育的缺失。“男生班”也好,“淑女班”也罢,都试图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进行矫治和纠偏。 可是,“男生班”无法割裂学生与社会的关联,难以承载性别社会化的重任。更何况,所谓的“男孩危机”只是一个伪命题。在学校教育中,仅从女生比男生表现得更加优秀、成绩更好,就得出“阴盛阳衰”的论断,未免草率。即便真的如此,学校教育需要的不是将男女生“分而治之”,而是应该在课程设置、评价体系上进行改革。可现实令人无奈,明知功利化教育不可取,却又被裹挟在教育流水线上。就连评价“男生班”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也是成绩上的变化——在最近一次全区统考中,“男生班”的成绩远超全区平均分,而他们入校时的平均成绩,要比全区平均分低一点。 设“男生班”难以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俗套,不过是应试教育的“变形记”。(杨朝清) |
关键词:男生班,性别社会化,应试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