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

“爱心馒头”为何会被逆淘汰?

http://www.hebei.com.cn 2014-04-06 09:47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春节过后,郑州市二七区一家杂粮馒头店免费给环卫工人发放“爱心馒头”,店主和环卫工人亲如一家的温暖互动曾感动全城。然而最近,“免费领馒头”的爱心招牌却被店主摘掉了。“自己掏钱献爱心还被骂,真寒心。”馒头店店主刘梦华说。(4月4日《北京晨报》)

  古语有云“一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当一个人饥寒交迫的时候,你给他一碗米,就是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他会感恩不尽。但是如果继续给米成了常态化,对方则会认为是理所当然。那再多的米都会变成沧海一粟,再多的恩情都变成了隔靴搔痒。老祖宗的话放到现在来看,依然是古不欺我。

  所以这可以解释人们为何把免费的爱心馒头解读成“义务”,而无视店主心中的小九九——“光送出去的馒头成本就有1万多元钱”。显然店主在送爱心的同时,私下里还是会记笔帐,这也是做生意人的必备功课。做买卖的自然是要在商言商,自身感性的公益属性再大,也抵不住成本的量入为出。当有人质疑爱心馒头店和环卫公司的暧昧关系,这就直接成了店主不再坚持的理由,“我们献爱心不求别人感谢,但也不能因为这招别人骂啊。”

  店主的这句牢骚,恐怕也是剑有所指。既然馒头店已经义务兜底了不少环卫工人的肚子,且已经具有规模化,那是不是应该双方有个交流啥的,即便是做做场面上的工作也是好的。而当有人说馒头钱是环卫公司支付的时候,就不应该让相关的信息不对称,否则就是让馒头店主蒙受了“不白之冤”。环卫公司虽然没有解释的义务,但站在道义的角度,其实原本没必要如此“隐形”。

  我们也不能把某些人做好事想当然的冠之为社会责任,而理应给予他们更深层次的回馈。中国著名的慈善企业家曹德旺在问及捐款为何不喜欢留名的时候,曾说“如果做善事被大家都知道了,那自己的福报就会被消弭掉!”这是一种偏唯心的说法。但也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做好事的当事人,他们心中多少还是有“有所回报”的心态存在,一如曹德旺的“福报说”。但粗线条地把对方想成了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那就是我们的大意了。

  爱心馒头是社会良心的闪光之举,我们无意执着于它是否能天长地久,不然对于店主来说无疑成了道德的负担。只要它存在过,那就给这个社会留下了一缕清香。

  
文/谢伟锋

关键词:爱心,馒头,逆淘汰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红网
责任编辑:孙向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