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河北纸媒

公考“双降”,公务员职业属性的回归

http://www.hebei.com.cn 2014-03-28 15:02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每逢公考季,“报考热”总会是如期上演的保留节目。但今年,风向似乎有变:据报道,2014年各省公务员考试已拉开大幕,截至26日,已发布招录公告且通报报名情况的18个省区市中,16省份报名人数集体下降,其中15个出现招录、报名人数“双降”局面。

  “招报双降”,成了公考磁场里的“共振”,对接了许多人的期许:多年来“公考热”高烧不退,本就难言正常。在此情境下,多地公考报名人数减少,无疑是公考领域的新气象,也熨帖人心。

  报考者少了,是个好兆头,可若将其跟“公考热”降温画等号,显然为时尚早:要知道,一同减少的,还有招录职位与岗位,而就眼下看,考录比例依旧畸高,“千里挑一”的局面仍然存在,很多人趋“体制内”若鹜的心态,很难扭转。所以说,“公考热”冷却,现在仍是“或然”,而非“已然”。

  但从长远看,“公考热”降温是大势所趋,“招报双降”或许就裹着“拐点寓意”。而置于深化改革的语境中去打量公考“招报双降”的现象,不难发现,它也是改革冲击波与辐射力的现实观照。

  应看到,“考碗族”数量缩减,跟上游需求变化不无关系。此次公考,大多数省区招录职位都在削减,这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政府职能转变、简政精兵的缩影。针对机构臃肿、人员冗杂、行政成本高企等“沉疴”,新一轮机构改革全面铺开,这倒逼机关单位缩编控员,而与之伴生的就是公考中“供求关系”的调整。

  还要看到,在公务员分类改革中,许多事业单位的执法类人员,也在行政体系的结构细分中,有了身份“切换”,被收束到公务员编制框架内,这也消化了部分“人力刚需”,让公务员系统的结构性失衡得以调适。“招报双降”,决定“报”量变的,绝非仅限于“招”的数目,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公务员含“金”量的缩水。随着八项规定、公务员制度改革等的厉行,公务员灰色收入、隐性福利缩减,公务员“诉苦风”、甚至小范围内的“辞职潮”掀起,“公务员不好当”的呼声也四起。实质上,2013年国考具体职位表公布后,表上一半岗位都加了“常年出差”、“晚上值班”等条件限制,被称作是“最苦金饭碗”,吓退部分考生。

  另外,如果说基层公务员待遇低、活儿重,所以“不受待见”,那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启动,势必让更多人持观望态度。

  一旦公务员不再是“香饽饽”,那也表明,许多人的择业观趋于理性,公务员的“职业属性”也在回归。毕竟,“公考热”造成的,不止是职业间冷热失衡,更是资源错置。按经济学家诺斯的说法,热衷于做公务员,意味着是把精力放在“分配性努力”上,而非“生产性努力”上,也即“分蛋糕”而不是“做蛋糕”,这无法为社会提供“资源增量”。在创业门槛降低的语境下,比起“死也要死在编制里”,选择创业也许于社会于己都更有益。

  公考“招报双降”,是改革效应的释放,也是向正常态的归位———当然,公考不可止于“降温”,更要“退烧”。也只有公考热“退烧”了,改革绩效才能凸显,而之于公务员群体,结构优化也会有更充裕的回旋空间。(佘宗明)

关键词:公考,招报双降,改革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