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他人批评是一种自信
随着中国介入世界性事务的增多,有一种情形日益增多,即面对世界事务时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批评。这样的批评不只限于经济事务,政治事务也理应包括在其中。譬如,对日本右冀的批评,对近邻不守国际规则的规劝,对个别传统大国的反驳和批评,以及在这次震惊全世界的MH370航班失联事件中,对当事国行动迟缓的批评等等。不言自明,中国应当在这个世界上有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既不同于意识形态的差别,也不同于社会制度的差别,无论是从国际法理还是道义上看,都在认可范畴内,也大都是必须的。而且,许多时候,这种批评是中国的主张、中国的倡议、中国的立场,都应鲜明地予以展示。 另一方面,在批评他人时,我们也应当乐见他人的批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快速崛起,是全球的重大事件。中国在这一重大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面临国内事务的纠结,同样也会面临同际事务的纠结。双重纠结之中,听到不同声音在所难免。不同的声音,自然包括了国内不同的声音,也应包括国际不同的声音。 我们在应对国内不同的声音时,已经有了与过去几十年所不同的理性和大度。也就是说,我们不仅扩大了国内不同声音的发声范围,而且,官方还希望有不同的声音发出来。有许多不同的声音,正是社会得以进步、民意得以表达的标识。这些不同的声音,林林总总,诸如反腐的力度,民生的宽度,民族的团结,宗教的自由,核心价值的实践等等。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接受更多来自国际方面的批评,而不是断然指责别人“干涉内政”。比如,大人要打自家娃儿别人不能管。其实众所周知,但凡打娃儿本身就不对,如果往死里打,那就触及法律了。于是旁人出来批评,或者出来制止,如果用“不干涉家政”来拒绝,显然既不合情理,也不合法理。当下,弥散全球的恐怖主义、恐怖行为和恐怖分子,都在全世界的谴责之中,都在全世界的打击之中,并没有内政外政之分。 乐见他人批评,与敢于批评他人一样,应是自信的一种表现。这种自信,显示出自己制度的坚定,也显示出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度。(刘火) |
关键词:乐见他人批评,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