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社会民生

让节俭成为现代生活方式

http://www.hebei.com.cn 2013-11-30 10:17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日前,烟台大学7位保洁员吃学生剩饭的照片蹿红网络,引人关注,更发人深省。照片上,几位保洁员刚刚忙完工作,正准备食用收集而来的剩菜剩饭,他们中有几位老人已是爬满皱纹、满头华发,却仍然荡漾着幸福的微笑,对那些剩菜剩饭甘之如饴。

  人近晚年,即便不能锦衣玉食,至少也应该丰衣足食,然而这些老人却自愿食用学生的剩菜剩饭,只是为了向莘莘学子传递“节俭是一种习惯”的理念,谁的心里不会产生一丝酸楚?谁的情感不会为之动容?如果你随手扔掉的饭菜,可能就是别人的一顿饭,想想这些满头华发的老人,内心是否会有所触动?

  其实,我们一直是一个崇俭抑奢的民族,在我们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里,不知有多少关于节俭的名言警句。修身,则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齐家,则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治国,则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可以说,节俭一直我们的优良传统,勤劳从来是我们的文化基因。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奢靡之风逐渐抬头,浪费现象悄然流行。在政府层面,一些官员置党纪法规于不顾,吃则山珍海味,喝则茅台拉菲,有铺张奢靡之意,无勤俭节约之心;在社会层面,一些人认为宁剩毋缺、宁多毋少才够档次,以为一掷千金、挥霍无度才算“土豪”,于是个人消费竞相攀比、追逐奢华。奢侈浪费之风无远弗届,也波及到青年学子,一些大学生一身名牌,追求苹果“三大件”,几位老人吃学生剩饭实际上也是为青年学子上的一堂生动节俭课。

  的确,随着人们的消费习惯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适当享受可以理解,但这决不能成为丢掉勤俭这个传家宝的理由。且不论农村仍有一亿多扶贫对象,也不说人均GDP尚在世界百位之后,任何时候富裕都不是浪费的通行证,我们又怎能未富先奢?更何况,一个人可以有消费的自由,但是绝没有浪费的权利,又怎能大肆挥霍社会资源?

  无论是古人告诫“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还是市场经济鼻祖亚当?斯密指出“奢侈是公众的敌人,节俭是社会的恩人”,都在强调厉行节约的极端重要性。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人人躬行节俭,13亿人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那将是多么巨大的财富?相反,浪费起来,又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而言,厉行节俭、反对浪费,是每一位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素养,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也是一个民族基本的现代文明素养。

  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制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迈出了靠制度反对浪费的关键一步。如今,大学食堂几位老人躬行节俭,也给人良久的感动。当政府用法令节之于上,公众靠自觉俭之于下,那么大学食堂的剩菜剩饭何愁不减少?整个社会的节俭之风焉能不蔚为风尚?每个人都当有所触动、付诸行动。

关键词:节俭,生活方式,烟台大学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李雪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