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吃空饷”为何也成不了好员工
工作就像围城。就在前两天,“国考”大军还在为“一杯清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体制内饭碗挤破了头;没过几日,身在体制内的事业单位员工却因为不满自己“吃空饷”,把单位告上了法庭:来自浙江水利系统一事业单位员工李某称,自己正常拿工资,但单位并未给其安排具体工作,甚至没有给其相关工作账号和进出单位文印室的门禁卡。在编上班却无所事事,甚至一度被单位考核为“不合格”,李某一怒之下,上了法庭。 如果不深究内文,很可能会认为,这位事业单位的员工李某是反体制内“慵懒散”不良风气的好员工。因为从人性本身来分析,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不劳而获,身在体制内,更是深受“浑浑于庙堂,噩噩无作为”的大风气濡染。这种情境下,事业单位员工李某还能“出淤泥而不染”,状告让自己吃空饷的单位,这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勇于打破既有利益的有志员工吗? 然而,新闻行文到后面却颇有点峰回路转的意味。原来,无所事事多年本来也可以相安无事,直到一年前,单位向李某发送聘用合同的同时,还给出了对他前一年度“考核等次为不合格”的意见,这才打破了“吃空饷”的一团和气。李某认为,在未安排具体工作内容的情况下,单位是想通过考核不合格的手段将其解聘。也就是说,直到单位开始对“吃空饷”的行为动真格了,李某才从“幸福”的空饷中被惊醒,继而试图用法律手段维护早已失去的劳动权利。 撇开这件事中单位可能借用内部管理手段来边缘化员工的情况不说,事业单位能够让相关岗位长达多年“无人驾驶”,把工作外包出去,能够让在职人员成为被养着的闲人,变成被空饷的温水慢慢熬煮的青蛙,这本身就值得一探。 就在前几年,媒体曾曝出,山东济宁、浙江永康、江西新余等地查出大批在编人员“在编不在岗”,领薪却不上班的情况,然而尽管这些岗位多年无人上班,社会却并没有因为这批人员的“无为”而出岔子。也就是说,这些单位的编制、岗位存在与否,起作用与否,对社会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甚至是直接归零。如果说这类“在编不在岗”的吃空饷状况,还是事业单位岗位闲置的极端状况,那么大量“在编在岗”却依然无所作为的现象,可能更是当下不少事业单位的惯常风景。比如在这起案件中,李某正是“在编在岗”却无所事事的典型,之所以他被晾在岗位上,还依然能够被“幸福”地养着,多年安然无恙坐吃空饷,或许正是因为事业单位形同虚设的岗位职责,可以让一些闲人轻易过上“一杯清茶一辈子”的生活。这种养慵人闲人的用人状况,对许多精确计算人力资源成本的企业来说,简直不可想象。 不管是“在编不在岗”还是“在编在岗”却依然无所事事吃空饷,需要拷问的依然是整个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岗位设置乃至人员设置的问题。如今,事业单位改革正在不断深化推进,对事业单位的机构、岗位和人员设置的必要性,理应重新进行评估,并着手整体裁撤的规划。该取消的就取消,该放权的就放权,该转变的职能就要转变,该动真格就动真格。 员工不愿无所事事“吃空饷”是好事,但这种好事千万不要发生在事业单位改革对懒人、闲人真正“动刀子”之后,如果那个时候才想起要拒吃空饷,可成不了好员工。(李妍) |
关键词:事业单位,吃空饷,告上法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