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河北纸媒

编制公开透明才能彻底堵死“吃空饷”

http://www.hebei.com.cn 2013-09-16 11:22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从今年6月1日开始,河南省周口市开始“吃空饷”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截至8月20日,该市已查出各类“吃空饷”人员5731人。按照每年每人平均工资两万元计算,仅此一项,公共财政开支已超过1亿元。据了解,周口市“吃空饷”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原本计划7月31日前结束,但鉴于实际情况,这项工作被无限期延期。(据《法制周末》9月11日报道)“吃空饷”者,即占着编制不上班、拿钱不干事的人。对于“吃空饷”的新闻,公众并不陌生。倘若用百度搜索“吃空饷”这个关键词,显示的有关信息达427万条,时间跨度近10年,几乎涉及各个省份。比如,去年曾轰动一时的福建龙岩“最牛公务员”,9年没有在单位上过一天班工资却照发;再比如,湖南永州上百名教师“吃空饷”,在编不在职,拿着财政薪水,却在从事第二职业,等等。

  毋庸讳言,“吃空饷”已成为全国性久治难愈的顽疾,而相关部门对此也并非没有采取措施加以治理。早在2005年,中编办就在全国开展清理“吃空饷”工作。2006年3月,当时的人事部也出台了《关于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管理防范虚报冒领工资问题的通知》。可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各项整治措施取得的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今年轰轰烈烈地清理了,明年很快又死灰复燃,犹如割韭菜,割了一茬又很快冒出一茬。“吃空饷”是一个缩影,暴露出编制管理机制的诸多问题。从表面上看,“吃空饷”现象屡禁不绝的根源就是惩罚机制偏弱———在许多地方,被查出的“吃空饷”人员,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回原单位上班,就可以既往不咎,此前的“饷”就算白吃了;处罚最严重的,也不过是开除公职。但倘若进一步挖掘,深层的原因则在于编制信息不公开、不透明。

  预防和整治“吃空饷”,一方面要依靠公众的监督,另一方面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监管。公众身为纳税人,对窃取公共财政的“吃空饷”行为,有着天然的利益痛感,可以说是最具监督主动性的群体。但可惜的是,由于绝大多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与岗位信息并不对社会公开,公众掌握不了这些信息,因而难以精准举报“吃空饷”者。而纪检部门尽管有监管职能,但也难以准确掌握各单位人员的实际在岗情况,反而被各部门汇集上来的人员信息所蒙蔽。可以说,正是因为多重的信息不对称,才造成了“吃空饷”的大行其道。

  由此而言,唯有把编制“晒”出来,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公开、透明,才能充分发挥公众与纪检监察部门的双重监督作用,从而快速全面地发现和查处“吃空饷”现象,堵死“吃空饷”的漏洞,避免公共财政被“硕鼠”无情地吞噬。(吴睿鸫)

关键词:周口,吃空饷,专项治理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