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吃空饷”要挖出“真病根”
河南周口市从6月1日开始“吃空饷”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吃空饷”者,即占位不上班、拿钱不干事的人。截至8月20日,全市已查出各类“吃空饷”人员5731人。按照每年每人平均工资两万元计算,仅此一项,公共财政开支已超过1亿元。这项工作并没有在原来设计的7月31日前结束,而是被无限期延期。(9月11日《法治周末》) 2006年,河南省曾经对“吃空饷”问题进行过清理,共清理出各类“吃空饷”人员20773人,涉及资金1.53亿元。7年之后,问题卷土重来,仅周口市查处的“吃空饷”人员就数目惊人,治理“吃空饷”成了“割韭菜”。 正如有律师指出,在刑事责任上,“吃空饷”者达到一定数额涉嫌诈骗犯罪,“发空饷”者则涉嫌渎职犯罪。所以,问题的真正根源在于有人诈骗公款和渎职犯罪,“吃空饷”只不过是其表现之一,前者是本,后者是末。换言之,真正需要整治的是这种诈骗和渎职犯罪行为,整治了这种行为,就能釜底抽薪,使“吃空饷”现象自然得到遏止。否则,治理“吃空饷”不过是扬汤止沸。大张旗鼓地搞“吃空饷”治理,而不是从根源上堵塞诈骗公款和失职渎职的源头,对准的就只是表象,而失去了真正的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治理“吃空饷”只是“表面问题”,严惩滥权渎职才是“根本问题”。 事实正是如此。在周口市“吃空饷”阶段总结座谈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仍有单位自查自纠流于形式,没有真问责,虚报、漏报、瞒报现象比较突出,弄虚作假,用虚假病例、请假条等应付,还有管理混乱、存在盲区和死角等问题。所有这些,都埋下了“吃空饷”禁而不绝的隐患。就算这次治理运动得到延期,就算牵头治理的当地纪委书记杨正超以“铁面”著称,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消除长期存在的积弊不能单靠一两次运动式执法执纪,也不能寄希望于一两个“清官”,关键仍然是要“动真格的”,从权力的根子源头上解决问题。滥用职权、贪污公款、失职渎职的源头不堵住,“吃空饷”的现象就不可能绝迹。即使这次治理到位,种种变相的“吃空饷”行为也会“春风吹又生”,防不胜防。 “吃空饷”无疑是祸国殃民的行为,不仅降低行政效率,损害政府形象,而且是对民生民利的直接侵吞,必须将其根除。然而,正如熟知内情的人所说,“吃空饷”者多半与大大小小的领导有关系。如果说“吃空饷”可恶,那么,领导干部纵容自己的亲人、关系户“吃空饷”的滥权渎职行为无疑更可恶。因为,“吃空饷”毕竟还只是光拿薪水不做事,官员渎职则等于是在拿着薪水干坏事,危害更大。前者是“苍蝇”,后者才是“老虎”,必须“老虎苍蝇一起打”,才能正本清源,维护社会公平。 事实上,倘若官员滥权渎职不受追究,那么带来的势必不只是“吃空饷”,必然还会导致其他更加严重的问题。所以,与其舍本逐末地治理“吃空饷”,在一个“表面问题”上耗神费力,不如把法律和纪律之剑直接对准各种领导干部滥权渎职的行为,下决心予以严肃惩治,同时抓紧建立健全各项旨在强化对权力监督约束的体制机制,把权力关进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样,不只“吃空饷”的现象有望斩草除根,一个真正的法治型、责任型、服务型的廉能政府也势必更加可期。(邓清波) |
关键词:周口,吃空饷,专项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