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时政经济

谋求公众支持官方劝说先当得理得体

http://www.hebei.com.cn 2013-10-10 10:16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10月8日,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在回答记者关于北京空气质量问题时,北京市政府外事办主任赵会民表示,“城市大了之后,中国人习惯的烹饪,对PM2.5的贡献也不小,希望市民配合做好清洁空气的工作”。(10月9日央视)

  治理城市空气,无论官方抑或民间,都务须担起自己的责任。且众所周知,惟有准确“归因”,才可开启解决问题之路。就此而言,烹饪是否催高了PM2.5,实则是个颇值得探讨的专业话题。只可惜,赵会民虽有观点却无论据,其稍显随意、武断的话语方式,还是在现实中激起不少争议……“官方发声务须得理得体”,这或许恰是此事的最大提示。

  其实,参照一些媒体的后续报道,所谓“烹饪催高PM2.5”一说,或许并非无稽之谈:中科院一系列研究显示,“在夏季,北京城区PM2.5污染源中,烹饪源占到15%-20%左右”。凡此种种,都是严谨的科学数据,绝不是随口一说、信口雌黄的臆测。对此,公众不应以一厢情愿的想象,来草率地加以否定甚至嘲讽。当然了,赵会民在谈及“烹饪与PM2.5之关系”时,并未罗列上述证据,被围观者冷嘲热讽着实不冤枉。

  面对赵会民的“高论”,不加细究、急于表态的网友,又使出娱乐化解构的一贯路数。而后,诸如“全民吃凉拌黄瓜、“建议摇号买灶具,做饭单双号限制”一类的段子,又一次层出不穷、爆红网络……这些亦庄亦谐个性鲜明的发声,所传递的情绪确乎真实而强烈:一来,空气治理也要有轻重缓急,工业污染、汽车尾气等尚未控制好,有何理由先朝民众厨房发难?再者说,国人的烹饪习惯是生活方式也是文化传统,凭什么动辄得咎、动不动就被指指点点?

  清洁空气,要不要按照污染源的占比多少,依次逐一展开治理?还有,“追求洁净的空气”,是否可作为唯一的价值追求,乃至可以压抑其他社会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围绕“烹饪催高PM2.5”一说,所展开的一连串口水纷争,最终都可导向这两个根本性追问。只是,而今的格局是,无休止的吐槽淹没了事件的内核,更遑论在争论之后,形成有深度的见解和坚实的共识。现在,口水围殴取代了严谨的思辨,试问始作俑者其谁?至少,当初赵会民“不那么讲究”的发声,应该承担很大部分责任。诡异的是,既然官方“希望市民配合做好清洁空气”,又怎还采用这种冰冷、失礼、失态的措辞呢?常识是,但凡要谋取公众对公共事项的支持,职能部门必先得晓之以理,继而要诉诸情感共鸣,最后才可发出具体号召。完全跳过种种必要的铺垫,直接列举民众“罪责”,一副令其知错而改的架势,总显得面目可憎了些。(蒋璟璟)

关键词:烹饪,PM2.5,空气质量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华西都市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