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时政经济

三公支出“瘦身”须经得起时间考验

http://www.hebei.com.cn 2013-08-08 08:31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公开承诺“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近日,各地相继公布了半年度经济数据。纵观全国多个省市公开的该地区2013年上半年或2012年“三公”经费支出数据,上半年数据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8月7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三公支出“瘦身”了,说明政府懂得省钱了。“只减不增”的三公数据,起码看起来让人略感欣慰。

  各地半年报的三公经费确乎实现“负增长”,也不是找不到支撑这些数字的理由:一方面,早在2009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及至今年,各种约束权力部门厉行节约的制度更是系统而密集,高压态势之下,自然就会压缩掉部分乱花钱的弹性。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7月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餐饮业30年来首现负增长;证监会信息显示,此前排队IPO的4家餐饮企业中,有两家被“终止审查”。更有调查数据为证:杭州市20家五星级饭店由于退单造成的直接损失,1月份为5103万元,2月份为4435万元。宏观层面的制度,微观层面的效果,似乎都足以佐证三公消费“成功瘦身”的真实性。

  然而,三公消费“只减不增”的消息,还是在现实中遭遇了无情的“板砖”。不少网友、乃至专家,都在质疑“瘦身”数字的可信度——最乐观的解释,只能如环保部部长此前的慨叹,“我们的数据是真的,群众不信也是真的”。

  “负增长”的三公经费为何也要挨砖?这恐怕离不开三个原因:一者,对于三公支出,中国向来缺少体量上的权威数据。民间流传甚广的说法是“高达9000亿”,但财政部此前称这一数字“严重失实”。事实上,如果不考虑各地行政规模与行政绩效,空谈支出的绝对值,或者不看原有基数,而只谈压缩的百分比——显然都缺乏价值评判的合理维度,也没法子得出真切的结论。

  二者,三公支出锐减却掌声寥寥,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一个不容规避的现实: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预算之外,还有数量不小的资金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正如专家所言,“因为没有全口径统计,分了预算外和预算内,缺乏专项的统计科目,很容易将原来的‘三公经费’划拨到其他项目中。”如果东缺西补、李代桃僵,省出来的数字就只有形式意义了。

  三者,要客观评价三公支出情况,离不开详实而丰富的相关数据。今年上半年,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推出的《2012年省级政府部门“三公”经费透明度特别评估》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有17个省份公开了“三公”经费,但公开的部门数量不尽相同,多的有29个,少的只有1个;而浙江、江苏等14个省份未公开。在“289个城市财政透明度大排名、三地得零分”的语境下,官方的三公瘦身“喜讯”,似乎难以让人读出更多喜感。

  更重要的是,别忘了一点:每年年底,地方财政“突击花钱”已经成了行政领域的“新民俗”,半年报的数字,“上”、“下”还是有别的。决算超预算的事情,不到下半年,多是看不出来的。因此,“负增长”的三公支出要赢得掌声,还得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邓海建)

关键词:三公支出,负增长,突击花钱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西安日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