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河北纸媒

要谈“历史原因”,更要谈“并轨迫切”

http://www.hebei.com.cn 2013-08-05 15:48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当你老去,却骤然发现自己变得贫穷,甚至是无枝可依,这会否让人黯然神伤?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养老保险并轨一直是热点话题。于8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养老保险制度的最终统一,也就是“并轨”,这个大方向是明确的。但实际的推进,要考虑到机关事业单位现行退休养老制度已实行60多年,从以往的经验看,对这类“老制度”进行彻底改革,必须是循序渐进的,才能实现制度的平稳过渡,减少社会震荡。

  所谓养老双轨制,是指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单位退休人员分别实行不同的养老金制度。由于养老保险的统筹办法和享受标准不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而养老金并轨的问题究竟有多“热”?不妨略举一例,2011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和人民网就百姓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联合推出大型网络调查。从阶段性的统计数据来看,在最关注的十大问题调查中,“社会保障”以28975票暂居榜首。94%的网民认为,企业职工和公务员养老制度实行双轨制非常不合理。

  既已是“非常不合理”,那么“并轨”的大方向自然是确定的。事实上,关于并轨的基础性改革也一直在进行,2005年至今,国家已数次提高企退人员基本养老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正式下发,重要内容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基本一致;而对于养老金在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之间的制度衔接问题,十七大也作出明确的方向性规定。问题在于:真如新闻所表示的,养老保险并轨必定需要漫长的过程吗?这是否为另一种表述:养老保险双轨制曾经存在合理性,这是无法超越的历史原因,对“并轨”速度勿期望过高?

  养老保险并轨要面对某些“历史遗留问题”,这自然不容否定,但倘若细究,它仍是一种泛泛之谈。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任何领域内的改革其实都存在着“历史原因”,在谈论养老保险并轨时去过度强调它,本质上还是在过度强调废除养老保险双轨制的艰难,而忽略了当下打破双轨制的“迫切性”。事实上,养老保险是典型的公共产品,伴随着其在城乡“全覆盖”程度的基本实现,打破附加于它之上的身份与地域限制已成倒逼趋势,打破双轨制乃至多轨制必须要“尽快”明确提上制度设计日程,它不因“艰难性“而改变,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谈及打破养老保险双轨制之迫切,我们就不能不谈到“任志强的养老金”。生于1951年的房产大鳄任志强,在2011年年满六十,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倘若任志强就此退休,过上领取退休金的生活,按当时北京市的退休养老金水平,理论上他每年只有2.5万元。原因很简单:任志强在退休之后与普通企业退休职工一样,根据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缴费情况领取养老金,养老金自然“低水准”。这讽刺性地说出了两个真相:一是企业职工养老金额基本上偏低;二是养老双轨制的尾大不掉,可能让非公务员、事业单位外的人群都“老难所依”,即便是一个年薪以百万计的国企高管,他也可能瞬间“养老式返贫”。

  加快养老保险“并轨”速度,其实只有“历史”并无“原因”。对此当下最应该着力的政策方向是:如何找寻到从养老保险“双轨”到“单轨”转变的合理路径?要令养老权利能够真正平等,这势必会招致利益既得者的反对,它考验的是改革者的勇气与智慧。评判养老保险双轨制,真正需要的是两分化的视角,既要看到其改革之可能面临的问题,更要看到其当下快速改革是必须的。让养老权益均衡,改革步伐实在需要再快些,再快些。(王聃)

关键词:养老保险,并轨,事业单位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