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炉”“烤”验政府之责
中国气象频道官方微博@中国气象昨天发布了内地“四大火炉”新排名,福州成为高温之城,荣登“冠军宝座”,重庆和杭州位列二、三名,南京跌出前十名,排名第十四位。(7月16日《扬子晚报》)“新四大火炉”版本发布后,关注度很高,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传统“火炉”城市欣喜万分,庆幸自己不是“火炉”了;而新版“火炉”城市则愁眉苦脸,如何脱掉这顶不光彩的帽子,便成了当地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 对一座城市而言,如果被选入了“X大火炉”,的确不是好事。比如,暑期到了,“火炉”的称号难免会让旅游者望而却步,影响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火炉”就好比“火坑”,对于城市的管理者而言,谁都不想往里跳。不进“火炉”城市榜单,摘掉“火炉”城市的帽子,当然会成为城市管理者的共同愿望。 人们常说“冷暖自知”,其实,所谓“火炉”城市排名并不重要。有业内人士质疑,仅用高温天数代表“火炉”城市欠妥,温度、湿度、风速、高温时长、夜间温度等因素都要考虑,尤其是“体感温度”也就是老百姓的感受更为重要。 一座城市是不是“火炉”,最有发言权的不是整日坐在空调室里喝茶的人,不是城市管理者,甚至不是气象工作人员,而是广大普通市民。他们的真实感受才是第一重要的。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更应当关注的不是进没进“火炉”城市榜单,而应当是自己尽没尽降温之责。 拒绝“火炉”称号容易,让城市温度降下来难。高温,是一种自然气象,但拒绝高温,政府部门不是完全没有对策。如何实现城市降温?办法其实很多:比如,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增加城市中能够吸收热量的植物,减少反射热量的水泥和柏油路面积;又比如,建设卫星城市,控制大城市规模,降低“热岛效应”;再比如,控制车辆、工厂排放热量……以上这些,都是“物理降温”的措施。 除了“物理降温”,还要在权利上对户外高温作业人员进行特殊关照———城市管理者应该监督落实好政府关于防暑降温的有关政策。去年6月29日,最新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实施,对于高温作业以及高温补贴进行了新的规定。但是,这样的规定并不容易落地。户外高温作业仍然是常见的现象,高温补贴在有的地方也存在发放不到位现象。让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城市管理者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体现“高温关怀”,是比摘掉“火炉”帽子更重要的事情。 一座城市是不是“火炉”,其实并不重要。只要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想方设法给城市带来清凉,给市民带来关怀,老百姓的高温感受就会减少。如果城市建设缺少民生关怀,只顾建设高楼大厦,建设水泥丛林,让城市之中不见土壤和绿色,同时又不给市民和户外工作人员以人性关怀,那么,这样的城市即便不是“火炉”,还有可能胜似“火炉”。(王传涛) |
关键词:四大火炉,高温,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