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崖式”下跌的养殖业需要怎样的扶持
消费者“禽”食难安,禽类产品价跌滞销,家禽被大批扑杀……禽流感疫情面前,养殖业遭遇重创。据中国畜牧业协会初步测算,截至15日,肉鸡鸡苗直接损失超过37亿元,活鸡及鸡肉产品销售损失超过130亿元。为挽救养殖业的“断崖式”下跌,在各地临时出台一些扑杀补助政策后,16日,农业部推出稳定家禽业生产的扶持政策,要求加大对家禽养殖的财政补贴和信贷支持。 即使不少人过度忧虑谈“禽”色变,但是听闻养殖户闷死上万只鸭苗的事情,还是能深深体味到其中的无奈与辛酸。“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养殖业历来是高风险行业,无论多么苦心经营,一朝遭遇疫情,投注的成本与心血只能眼睁睁付之东流,即使身处疫区之外,也逃不过市场的惨淡相逼。因而,面对疫情,适时适量的补贴,帮助养殖户挽回些许损失,可以稳定农民收入,重树养殖户发展信心。 对消费者而言,在更长远的未来,可预计的另一个结果可能是,禽类产品价格暴涨。“价贱伤农———亏损不养———价格暴涨”,如此的连锁反应已经成为规律性演变。禽肉始终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消费品,一旦恶性循环到价格畸高的区间,会直接抬高物价,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准。在控制疫情的前提下,保护畜牧业的生产力显得尤为重要。 养殖业真的“伤不起”,于是扶持政策在各界的强烈呼吁中出台。政策要求加大对家禽养殖的财政补贴力度,还要求协调信贷资金,满足行业正常运转的资金需求。无疑这些措施可以稀释从业风险,有助于行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但是除了亡羊补牢式的扶持,政府是否还需要重新审视养殖行业如今的发展模式。近些年来,养殖业屡屡遭遇重创。自2003年SARS疫情开始,之后H5N1高致病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到今年的H7N9禽流感,动物尤其家禽、家畜在每次疫情中都扮演着重要的宿主或者传播角色。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也显示,近十年来,全世界人类70%的疾病是从动物传染而来。养殖业除了面对日益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市场变化,更要面对疫病防控的严峻现实。 遗憾的是,当前我国养殖业的组织形式与发展模式还相当落后,无法应对新的问题。我国的禽畜养殖没有设定准入门槛,过去流传千载的家庭养殖形态仍然大量存在。分散、凌乱、良莠不齐的私人养殖,使得农户单枪匹马地面对市场风险,更加无法科学地应对卫生防疫问题。虽然规模化养殖也在迅猛发展,但是卫生条件与疾病防控往往严重滞后,远没有达到科学化和规范化养殖,因为生物安全措施落后,养殖越集中,疫病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而一旦疫情来袭,无论养殖户还是政府都必须付出高昂的成本以控制事态。 因此,针对养殖业的“断崖式”下跌,在补贴、贷款等扶持政策之外,政府更要引导养殖业向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逐步转变这种分散养殖、水平传播、高成本防疫的业界形态。比如推广养殖业的垂直净化,建设具备防疫条件的专业养殖场,培养适应现实需要的兽医队伍等等。(集月音) |
关键词:养殖业,禽流感,疫情,扶持政策 |